农历七月是中国传统历法中秋季的之一个月份(农历一年分四季,每季三个月,七月为孟秋之始),也是下半年(农历七月至十二月)的开端。它是农历纪年中第7个月份(若当年无闰月),对应公历日期约为8月至9月(因农历与公历纪年方式差异,具体日期每年略有变动)。
农历七月的主要别称
农历七月的别称多源于自然物候、民俗活动或传统文化,常见有以下几种:
巧月:因农历七月初七为“七夕节”(古代女子乞巧的节日),民间称其为“巧月”,寓意心灵手巧。
瓜月:七月是瓜果成熟的季节(如西瓜、南瓜等),故得名“瓜月”,反映了古代农耕社会对物候的观察。
兰月:农历七月前后,兰花(如秋石斛、建兰等)进入花期,花香浓郁,因此被称为“兰月”。
孟秋:作为秋季的首月,“孟”表示“开始”,故称“孟秋”,是古代历法中对秋季的正式划分。
新秋/初秋/首秋:均强调七月是秋季的初始阶段,标志着夏季结束、气温逐渐转凉,农事活动进入收获准备期。
相月:出自《尔雅·释天》“七月为相”,“相”有“相助”“生长”之意,寓意七月是万物由盛转衰、开始积蓄能量的过渡时期。
肇秋:“肇”意为“开始”,“肇秋”即秋季的起始,与“孟秋”含义相近,多见于古代文献。
农历七月的文化内涵
农历七月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与民俗记忆:
七夕节(七月初七):古代女子乞巧、祈求姻缘的节日,有“穿针乞巧”“拜织女”等习俗,被称为“女儿节”。
中元节(七月十五):道教称为“中元节”(地官赦罪日),佛教称为“盂兰盆节”(超度亡魂),民间则有祭祖、普渡的习俗,部分地区称为“鬼节”。
这些节日与习俗,使农历七月不仅是一个时间节点,更成为连接自然、人文与传统的重要载体。
你可能想看: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