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历十二月,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月份,处于新旧年份交替的时段,民间习惯将其称为“腊月”。这一称呼源于古代岁末的祭祀传统与气候特点,是中国传统历法中极具代表性的月份别称之一。
二、腊月的由来:祭祀与气候的双重驱动
1. 源于“腊祭”传统
古代“腊”本是一种祭礼,早在商周时期,人们便有春、夏、秋、冬四次祭礼,其中冬祭(又称“腊祭”)规模更大、最隆重。冬祭的对象包括列祖列宗与天地神灵,人们通过猎杀禽兽作为牺牲,奉献以报答神灵庇佑、祖先恩赐,祈求来年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、家族平安。随着时间推移,“腊祭”逐渐固定在农历十二月举行,这一月份也因此被称为“腊月”。
2. “腊”与“猎”的通假演变
“腊”字本义为“干肉”,而“猎”指捕获禽兽。古代冬祭时,人们常将猎获的野兽作为祭品,因此“腊祭”也被写作“猎祭”(“腊”与“猎”通假)。久而久之,“猎祭”的月份便被人们习惯称为“腊月”,强化了这一称呼的文化内涵。
3. 气候与腊味 *** 的关联
农历十二月正值寒冬,气候干燥少雨、西北风盛行,这种环境下肉类不易变质,且蚊虫稀少,非常适合风干 *** 腊味(如腊肠、腊肉、腊鱼等)。岁末 *** 腊味是传统习俗,既便于保存食物以备来年食用,也成为迎接新年的重要准备。“腊月”也因“ *** 腊味”的习俗得名。
4. 秦汉时期历法的固化
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,下令制定历法(《秦历》),将冬末初春新旧交替的十二月正式命名为“腊月”,并将十二月初八定为“腊日”(后来逐渐演变为“腊八节”)。这一规定使“腊月”的称呼得以官方确认,并延续至今。
你可能想看: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