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书桌上,我翻开日历,目光停留在“农历九月初九”这几个字上——又是一年重阳节。记忆里,这个日子总是裹着茱萸的香气,伴着爷爷的笑声,像一颗糖稀年糕,甜得发腻,暖得人心发颤。
一、登高:山间的“久久”约定
老家的重阳节,登高是雷打不动的“保留节目”。天刚蒙蒙亮,爷爷就会拽着我的胳膊往山上走。他的手粗糙得像老树皮,却有力得很,指尖总能准确地勾住我的手腕,生怕我摔着。“慢点儿,别急,咱们慢慢爬。”爷爷喘着粗气说,可脚步却一刻不停。山间的小路铺满了落叶,踩上去沙沙响,像在唱一首古老的歌。路边的野菊花开得正艳,黄的、白的,挤在草丛里,像星星一样眨着眼睛。爷爷会摘下一朵小菊花,插在我的发间,笑着说:“咱们小丫头戴上菊花,比那仙女还好看。”走到半山腰,爷爷会停下来,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布袋,里面装着炒熟的黄豆、花生和糖果。“吃点,垫垫肚子,等会儿到了山顶,还能看见更美的风景。”我接过布袋,抓一把黄豆放进嘴里,香脆的味道在舌尖散开,混合着山间的清新空气,特别舒服。站在山顶上,远处的村庄、田野尽收眼底,爷爷指着远处的山峦说:“你看,那山多像一只卧着的狮子,守护着咱们村子。只要咱们一家人平平安安的,比什么都好。”那时候的我不太懂爷爷的话,只知道站在山顶上,风把爷爷的头发吹得乱乱的,他的笑容却比阳光还灿烂。
二、茱萸与菊花:藏在香囊里的牵挂
重阳节前,奶奶总会坐在院子里晒茱萸。她把茱萸放在竹匾里,用竹耙子慢慢翻动,阳光透过茱萸的叶子,洒在奶奶的银发上,像撒了一层碎金。“茱萸能驱邪,戴着它,一年都平平安安。”奶奶一边晒茱萸,一边念叨着。她会用红线把茱萸串起来,做成香囊,挂在我的书包上。那香囊的味道特别好闻,有点辛辣,又带着一丝甜,像奶奶的手,温暖又踏实。菊花也是重阳节的重头戏。奶奶会买来一大束菊花,插在客厅的花瓶里,黄色的菊花像小太阳一样,照亮了整个屋子。奶奶说,菊花是“长寿花”,能给家里带来福气。我会在菊花旁边放一张小卡片,上面写着“祝奶奶重阳节快乐”,奶奶看到卡片,总会笑得合不拢嘴,说:“咱们丫头长大了,知道疼人了。”
三、团圆:饭桌上的笑声
重阳节的晚饭,是一年里最热闹的。奶奶会做一大桌好吃的:红烧肉炖得软烂,入口即化;鱼汤冒着热气,鲜得让人直咽口水;还有我更爱的重阳糕,软软糯糯的,甜而不腻。爷爷会倒上一杯菊花酒,抿一小口,说:“这酒能活血,对身体好。”然后把酒杯递给我,让我也尝一口。我喝了一小口,有点苦,又有点甜,像重阳节的味道。饭桌上,我们会聊很多事:爷爷会讲他小时候爬树摘柿子的故事,我会讲学校里的趣事,奶奶一边听,一边笑,脸上的皱纹像菊花一样绽放。有时候,我们会玩“猜谜语”的游戏,爷爷出谜语,我和奶奶猜。爷爷的谜语总是很简单,比如“弯弯藤儿架上爬,串串珍珠上边发”(谜底:葡萄),我总是之一个猜出来,爷爷就会奖励我一块重阳糕,说:“咱们丫头真聪明。”
四、传承:藏在心底的爱
现在,爷爷奶奶已经不在了,但重阳节的习俗却一直留在我的心里。每到重阳节,我会买一束菊花,放在客厅里;会给远方的爷爷奶奶打 *** ,告诉他们我很好;会做一块重阳糕,和爸爸妈妈一起吃。我知道,重阳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,更是一种传承,传承着尊老、敬老、爱老的美德。就像爷爷说的,“只要咱们一家人平平安安的,比什么都好”,这份温暖,会一直留在我的心里,像茱萸的香气,像菊花的颜色,像重阳糕的味道,永远都不会消失。
夕阳西下,我望着窗外的晚霞,想起爷爷的笑容,想起奶奶的菊花,想起山间的茱萸香。重阳节,这个藏在茱萸香里的温暖时光,会一直陪伴着我,直到永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