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端午节更具代表性的传统美食,粽子的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时期,最初是祭祀屈原的供品,如今已成为全民共享的节令符号。其地域特色鲜明:北方以甜粽为主,常用红枣、豆沙做馅,口感香甜软糯(如北京斜四角枣粽);南方则以咸粽见长,馅料包括五花肉、咸蛋黄、冬菇、花生等,其中嘉兴粽以“糯而不烂、肥而不腻”的特点闻名全国,猪肉的油脂渗入糯米,咸香交织。
五黄/五红:江南与各地的“驱邪祈福菜”
江南一带有端午食“五黄”的习俗,指黄鳝、黄鱼、黄瓜、咸蛋黄、雄黄酒(部分地区用黄豆芽烧豆腐干替代),寓意“驱邪避暑”。其中黄鳝是端午时节的“时令珍馐”,肉质圆肥丰满、鲜嫩可口,有“端午黄鳝赛人参”之说;而“五红”(烤鸭、苋菜、红油鸭蛋、龙虾、雄黄酒)则是另一种驱邪组合,通过红色与鲜香的食物,祈求夏日平安。
打糕:朝鲜族的“民族风味粽”
吉林延边的朝鲜族将打糕作为端午核心美食。 *** 时,将艾蒿与糯米饭放入独木大槽,用长柄木棰反复捶打至粘连成糕,口感清香弹牙,带有艾蒿的自然香气。打糕不仅是美食,更是朝鲜族文化的重要载体,体现了对传统节日的重视。
面扇子:甘肃的“扇形祈福食”
甘肃民勤一带的端午特色美食,用发面蒸制而成,呈扇形(通常5层),每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,表面捏出花纹并染色,造型精美。这一食俗源于古代“制扇、赠扇”的风俗,寓意“驱邪避灾”,是甘肃端午的独特符号。
煎堆:闽南的“补天祈福小吃”
福建晋江、台南等地区的端午必吃美食,用面粉、米粉或番薯粉调成浓糊,煎成金黄酥脆的“堆状”。传说古时闽南端午前为雨季,民间认为是“天公穿洞”,吃煎堆可“补天”,后来演变为祈求风调雨顺的食俗。煎堆外酥里软,甜而不腻,深受当地人喜爱。
绿豆糕:消暑的“端午甜点”
江浙、安徽、湖北等地端午的传统甜点,以绿豆为主要原料,经煮熟、晾晒、磨粉、压制而成。绿豆具有清热解毒、利水消肿的功效,适合湿热天气食用。浙江绿豆糕多加油脂(如麻油),口感细腻;安徽铜陵手工绿豆糕则强调“清香扑鼻、甜而不腻”,是端午餐后的必备甜品。
大蒜蛋:中原的“避毒组合”
河南、浙江等农村地区的端午食俗,将大蒜与鸡蛋同煮(有时加艾叶),早餐食用,寓意“避五毒”(蛇、蝎、蜈蚣等)。大蒜的辛辣与鸡蛋的鲜香结合,口感独特,是中原地区利用天然食材驱邪的传统方式。
臊子面:陕西的“家常端午面”
陕西关中地区的端午特色面食,以“薄、筋、光、酸、辣、香”著称。面条薄如蝉翼、筋道爽滑,臊子由臊子肉(猪肉或羊肉炒制)、黄花、胡萝卜、木耳等切丁而成,汤用岐山醋和辣子熬制,酸辣开胃。端午吃臊子面,象征“团圆”与“丰收”,是陕西家庭端午的“保留节目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