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月初五是中国民间传统年俗中的“破五”日,也是“送穷日”。所谓“送穷”,核心是通过一系列仪式送走旧年的“穷鬼”(或“穷神”),祈求新岁摆脱贫困、迎来富足。而“放炮”(燃放鞭炮、烟花)是这一习俗中更具仪式感的关键环节,贯穿于“送穷”的全过程。
一、“送穷日”的时间与核心逻辑
“送穷日”的主流说法是正月初五,部分地区也有正月初六、正月二十九或正月晦日(月末)的说法,但均以正月新春为节点。民间认为,春节期间(除夕至初五)积攒的垃圾、浊气象征着“穷气”,若不及时清理,会阻碍新一年的财运与福气。初五需将这些“穷气”彻底送走,故称“送穷土”或“赶五穷”(“五穷”指智穷、学穷、文穷、命穷、交穷五种困厄)。
二、放炮在“送穷”中的仪式意义
放炮是“送穷”的标志性动作,其核心目的是“崩穷”——通过鞭炮的爆炸声,将家中的“穷鬼”“晦气”从屋内驱赶到屋外,再通过清扫将垃圾倒出门外,完成“送穷”流程。具体来说:
时间节点:初五子时(零点),人们会打开大门和窗户,燃香、放鞭炮、点烟花,向“财神”(五路财神)表示欢迎的也借助鞭炮的声响“震退”穷鬼;
操作方式:黎明时分,人们会将家中积攒的垃圾扫至门外,边扫边放炮,寓意“将穷气赶出家门”;部分地区还会将垃圾与剪纸做的“穷媳妇”(或“五穷娘”)一起焚烧,进一步强化“送穷”的仪式感。
三、“送穷”与“迎财”的联动逻辑
“送穷”与“迎财”是初五习俗的一体两面:送走“穷鬼”是为“迎财神”腾出空间。民间认为,五路财神(东西南北中五路)会在初五降临,带来财运。放炮不仅是为了“送穷”,更是为了“迎财”——通过热闹的鞭炮声吸引财神入户,祈求新岁财源广进、生意兴隆。
四、“送穷”的其他配套习俗
除了放炮,初五“送穷”还有诸多配套仪式:
打扫卫生:初五需进行彻底的大扫除,将家中犄角旮旯的灰尘、垃圾清理干净,象征“除旧布新”;
吃饺子:俗称“捏小人嘴”,通过包饺子时的擀面杖敲打、剁馅声,寓意“赶走小人”(与“穷鬼”关联),避免谗言与晦气;
填穷:部分地区会在初五清晨担水入瓮,或吃饱饭(称“填穷坑”),寓意“填满穷坑”,防止穷气回流。
这些习俗共同构成了初五“送穷日”的文化内涵,反映了中国人“辞旧迎新、祈福求富”的传统心理。无论是放炮的喧闹,还是扫地的细致,都承载着人们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