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倒数第二个节气,正值“三九”前后,气候严寒,民间围绕“迎年”“驱寒”“祈福”形成了丰富的传统习俗,涵盖饮食、娱乐、祭祀等多个方面。
1. 采购年货,准备过年
进入小寒,年味渐浓,民间有“小寒大寒,杀猪过年”“小寒忙买办,大寒贺新年”的说法。人们开始置办年货,包括写春联、剪窗花、赶集买年画、彩灯、鞭炮、香火等,同时制腊肉、备新衣,为春节的到来做准备。这些活动不仅增添了节日氛围,也让寒冬有了热闹的温度。
2. 九九消寒,每日一填
“九九消寒”是古人应对寒冬的雅致习俗,源于元代,流行于皇宫与民间。常见的形式有“九九消寒图”,如文字消寒图(如“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”,每字九笔)、梅花消寒图(画一枝素梅,每瓣代表一天)。从冬至开始,每天填充一笔或一朵花瓣,待八十一天填满,便是春暖花开之时。这种方式既记录了时间的流逝,也成为冬日里修身养性的乐趣。
3. 喝腊八粥,滋养身心
小寒节气常与腊八节相遇(腊八一般在小寒至大寒之间),喝腊八粥是小寒的重要饮食习俗。《燕京岁时记》记载,腊八粥用黄米、白米、江米、小米、菱角米、栗子、红豇豆等混合煮成,外用桃仁、杏仁、瓜子、花生等点缀。腊八粥具有调脾胃、补中益气、驱寒强身的功效,民间认为“腊七腊八,冻掉下巴”,喝腊八粥能帮助身体抵御严寒。
4. 冰戏游乐,冬日狂欢
北方地区冬季冰期漫长,冰面厚实,冰戏(又称“冰嬉”)成为小寒的传统娱乐活动。古时冰戏形式多样,包括在冰上设冰床供人玩耍、穿冰鞋竞走(类似现代滑冰),甚至有“联十余床,携都篮酒具,铺截锐其上,轰饮冰凌中”的雅趣。清代还将冰嬉视为“国俗”,乾隆皇帝曾亲自观看冰嬉并恩赏参与者,足见其重要性。
5. 腊祭仪式,感恩祈福
腊祭是小寒的传统祭祀习俗,源于先秦,旨在“报本反始”。古人通过在腊月(农历十二月)合祀众神(包括祖先与百神),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与怀念,同时感谢百神一年来对农业的庇佑。腊祭后,农事基本停止,人们借此机会游乐,享受丰收后的闲暇。
6. 地域特色饮食,温暖过冬
小寒时节,各地有具有地域特色的饮食习俗:
南京菜饭:用矮脚黄青菜、咸肉片、香肠片或板鸭丁,加生姜粒与糯米煮成,食材均为南京特产,口感香鲜,是南京人冬季的“暖心饭”。
广东糯米饭:以四成香米、六成糯米为基础,加入炒熟的腊肉、腊肠、花生米和碎葱白,软糯咸香,适合小寒清晨食用,驱寒暖胃。
天津黄芽菜:旧时天津冬季蔬菜匮乏,人们将白菜芽覆盖粪肥发酵,半月后取食,脆嫩清甜,弥补了冬日蔬菜的不足。
7. 探梅寻芳,雅趣盎然
小寒时节,腊梅绽放,红梅含苞,正是“踏雪寻梅”的好时机。人们会前往有梅花的园林或山野,观赏梅花的姿态,嗅闻其孤雅的幽香。梅花作为“岁寒三友”之一,象征着坚韧与高洁,探梅不仅能让人感受到冬日的生机,也成为文人墨客吟诗作画的题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