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月初十吃油馍的来历

admin

正月初十吃油馍是中国传统年俗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背后融合了对“石神”的敬畏、对丰收的期盼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主要与以下几方面习俗相关:

1. 祭祀“石头神”,感恩农耕工具的庇佑

正月初十被称为“石头节”或“石不动”,源于古代农耕社会对石制工具的依赖。磨、碾、碓臼等石器是粮食加工的核心工具,古人认为这些石器有“石神”掌管,需在除夕贴上福字“放假”,初十“开工”时通过祭拜石神表达感恩。油馍多由石磨研磨的面粉制成,用其祭祀石神,既是对石器的尊重,也祈求新的一年石器“尽职”,助力粮食丰收。部分地区还有“烙油馍谐音‘实落’”的说法,寓意财富实实在在积攒,生活富足。

正月初十吃油馍的来历

2. 象征“十指日”的口彩,祈愿学业与生活进步

正月初十在民间又称“十指日”(或“识字高”)。旧时农村家庭若有孩子读书,家长会在这一天做油糕(或油馍)请私塾先生享用,或送先生家中。“糕”与“高”谐音,“油馍”作为类似食物,同样承载“高待先生”的敬意,同时希望孩子“识字高”“科举高中”,步步登高。即使没有读书的孩子,家家户户也会吃油馍,避免被人视为“没文化”,逐渐成为普遍习俗。

3. 迎接“地日”,祈求五谷丰登

正月初十也是“地日”(大地的生日),民间认为大地是万物生长的基础,需通过吃油馍等方式感恩大地的馈赠。油馍的圆形造型象征“圆满”,寓意五谷丰登、谷仓满满。部分地区会将油馍与莜面、炒豆等食物结合,形成“祭地神+祭鼠神”的组合,既祈求粮食丰收,又避免鼠害糟蹋庄稼。

这些习俗虽因地域略有差异,但核心均围绕“感恩自然、祈求富足”的主题,油馍作为传统食物,成为连接人与神、人与土地的情感载体,延续至今仍被许多家庭保留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