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南昌,中秋节是外嫁女归宁的重要日子,嫁出去的女儿需携夫带子回到娘家,与父母团聚。除常规礼品外,女儿必带一双千层底鞋给父母——因中秋节后便是重阳节,送鞋寓意提醒老人登高望远,同时祈愿父母身体健康、步履稳健。南昌中秋有“男不拜月,女不祭灶”的习俗,老时妇女会在中秋夜“抱高士桥桩”(摸高桥石柱)或“摸青”(从田间拔青禾放在未育妇女床上),以求早生贵子。
赣州宁都:“竹篙火龙”闹中秋
赣州宁都的中秋夜,村民会提前砍取四五米长的毛竹晒干,经扎灯、淋油、绑灯等工序 *** 成竹篙火龙(每根竹篙顶端挂油灯)。中秋当晚,壮年男子两人一组举起竹篙,在宗祠前的空地转圈巡演,劲风吹得火苗跳动,宛如流光溢彩的明珠镶嵌天幕,寓意生活红红火火、幸福绵长。
赣州寻乌:“抬故事”传承丰收喜悦
“抬故事”是寻乌县中秋节的标志性活动,以历代神话、古典戏曲或现实生活为题材,挑选8岁以下儿童进行人物造型(化妆成神仙、英雄或戏曲角色),站在特制的方形故事棚木架上表演。故事棚用彩布装饰,由青壮年轮流抬着巡村,长达三四个小时,借“抬故事”展示丰收成果,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婺源:“摆龙灯”祈愿人丁兴旺
婺源中秋的“摆龙灯”(又称“迎龙灯”)是传统迎节仪式,龙灯由干稻草捆接而成,稻草上插满点燃的香。中秋夜,村民用棍子插入稻草点燃香头,高举龙灯在村庄间游走,形成一条蜿蜒的“火龙”,与明月交相辉映。龙灯越长,寓意人丁越兴旺、来年风调雨顺。
九江湖口:全家团圆做糍粑
湖口县的中秋习俗以“做粑”为核心,从新石器时代晚期便开始用陶臼 *** 糍粑。粑食品种丰富,有麻糍粑、糯米粑、高粱粑、荞麦粑等二三十种,形状各异(圆球形、扁鼓形、荷叶形等),部分粑印有菊花、梅花、福寿等文饰,象征喜庆吉祥。全家围坐一起做粑,是团圆的象征。
抚州资溪:畲族“唱山歌”庆团圆
资溪县新月畲族村的中秋夜,村民会聚集在山头唱山歌,形式包括独唱、对歌、齐唱,流行曲目有《嫁女歌》《人生相好歌》《十二生肖歌》《劝郎歌》等。畲歌手随兴编词,歌声欢快,成为远近闻名的“民族风情村”,通过山歌传递丰收的喜悦与团圆的情谊。
宜春:傩舞祭月祈福
宜春的中秋习俗与傩舞密不可分,傩舞始于元末明初,被誉为“中国古代舞蹈的活化石”。中秋夜,宜春会举办盛大祭月活动,傩舞艺人戴着彩绘面具,伴随锣鼓声起舞,祈求月神降福、驱邪避灾。袅袅、爆竹声声中,傩舞成为中秋祈福的重要载体。
景德镇:行帮规矩与“太平窑”
景德镇的中秋习俗与陶瓷行业紧密相关。相传坯房中秋休息一天,老板按“十碗菜”规格供餐(猪肉4斤、鲜蛋、黄花等10样菜肴,加40个铜钱酒钱,每人一个生糖酥、扁麻酥);晚上赏月的茶点必有花生、瓜子和梨。中秋烧“太平窑”是传统,用烧瓷器的圆瓷渣饼搭成窑形,内用松柴燃烧,火光与月光交相辉映,寓意太平幸福。
吉安:中秋“烧塔”祈兴旺
吉安的中秋“烧塔”(又称“烧宝塔”“烧瓦塔”)是闽粤赣地区流行的祈福习俗,几乎每个村落都有。村民用碎砖、瓦片砌成1.5米高的塔,中秋夜点火燃烧,燃料为稻草、谷壳,火旺时泼松香粉助燃,场面壮观。火越旺,象征今后的日子越红火,是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