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南黎族人过中秋:以“八月会”与“调声”为核心的民族风情
海南黎族人将中秋节前后这一时期称为“八月会”或“调声节”,虽早期未将中秋节作为传统节日,但在汉化过程中逐渐融入了吃月饼、赏月等元素,更保留了极具民族特色的歌舞聚会与社交活动,成为黎族文化的重要载体。
1. 称谓与起源:从“八月会”到“调声节”的演变
黎族人最初不过中秋节,但随着与汉族文化的交流,逐渐吸收了中秋元素,并将其与传统歌舞活动结合,形成了“八月会”(又称“调声节”)。这一节日不仅是庆祝丰收的时刻,更是青年男女交流情感、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场合。
2. 核心活动:歌舞聚会与“调声”传情
节日当天,各集镇、村庄会举行盛大的歌舞聚会,由“调声头”(领队)率领男女青年参与。活动内容包括互赠月饼、香糕、甜粑、彩扇、织锦、服饰等礼物,以及“调声”对歌——这是黎族青年表达爱慕之情的主要方式。入夜后,众人聚集在火堆旁,烤食、饮酒赏月,未婚青年借机挑选伴侣,互送信物,场面热闹非凡。
3. 特色习俗:传统仪式与饮食文化
饮食特色:黎族人过中秋时会吃月饼、赏月,同时保留了本民族的饮食传统,如山兰酒(用山兰米发酵酿制的低度酒,逢贵客或节庆才拿出)、鱼茶(用鱼肉发酵制成的酸味食品,是黎族招待贵客的主要菜肴)、五脚猪(黎族传统养殖的瘦肉型猪,肉质鲜嫩)等,这些美食成为节日的重要点缀。
传统仪式:部分黎族村落会保留祭月仪式,虽不如汉族繁琐,但同样寄托了对丰收与团圆的祈愿,体现了民族文化的融合。
4. 文化意义:传承与融合的体现
黎族的“八月会”或“调声节”不仅是节日的庆祝,更是民族文化的传承。通过歌舞、对歌等形式,黎族青年传递着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,同时通过与汉族文化的融合,丰富了节日的内涵,成为海南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