苗族端午节:独特的“粽粑节”与多元民俗融合
苗族将端午节称为“粽粑节”,是其十大传统节日之一(部分地区仅次于清明祭祖节)。节日时间因地支姓氏略有差异——杨姓苗族多在五月初四,岩寨杨姓在初二,多数家庭会过“小端午”(五月初五)和“大端午”(五月十五),其中“大端午”节日氛围更浓。以下是苗族端午节的核心习俗:
1. 龙舟竞渡:母子船与祈福主题
苗族龙舟极具特色,以“母子船”为典型——用整根杉木或梧桐挖空成槽形,由一大(母船)二小(子船)并排组成,三舟协同竞技。竞渡不仅是体育活动,更与农事、祈福密切相关:源于祈雨求丰的传说,旨在庆祝插秧成功、预祝五谷丰登。比赛时,划手身着青色对襟衣、蓝布裤,头戴插银片的斗笠,鼓师擂鼓指挥,节奏明快,岸边观众呐喊助威,场面热烈。
2. 粽子文化:四角粽与“五色粽”的讲究
苗族粽子以“四角粽”为基础形态,源于传统认知——“鱼的肠道细小,四角粽不易被消化,可阻止百鱼伤害屈原”;粽子用碱性较强的稻草灰水浸泡,外包粽叶,能存放十天半月不变质。还有极具特色的“五色粽”:用五种植物叶液(如枫叶、红蓝草等)将粽馅染成红、黄、蓝、黑、白五种颜色,用芭蕉叶包裹成圆柱形,象征吉祥与生活的多彩。节前510天,家家户户就开始裹粽、煮粽,煮好的粽子有的挂在堂屋敬祖先,有的用于走亲访友。
3. 特色活动:热闹的节日氛围载体
抢鸭子比赛:源于纪念苗族英雄杀死恶龙的传说,以鸭为吉祥物。比赛时,将一群活鸭放入河中,男女老少沿岸追赶,抢到鸭子视为“大吉”,增添了节日的趣味性与互动性。
双人咬粽子:围绕粽子开展的趣味竞赛,在木鼓声中进行。参赛者两人一组,依次完成绑腿走路、包粽子、双人板鞋竞走、咬粽子、一人离地返回等环节,更先返回者获胜,融合了团队协作与传统粽文化。
走寨串门:端午节期间,亲朋好友会前往先过节的村寨串门,一起吃粽粑、喝米酒,共同祭祀屈原。主人家会热情陪伴至深夜,次日客人离开时,还会赠送粽粑并送至寨门口,体现苗族“团结互助”的传统。
4. 饮食习俗:“五黄”与粽粑的主导地位
苗家端午饭必吃“五黄”——黄鳝、黄瓜、黄鱼、黄泥蛋(咸鸭蛋)和雄黄酒,象征驱邪避疫、身体健康。其中,雄黄酒是重点:长辈会用雄黄酒给小孩的脸上、额上、脖子涂抹,寓意“避邪”;开席时,由最年长者先喝一口,再传递给其他人,人人都要品尝。粽粑是餐桌上的“主角”,各种馅料(豆沙、鲜肉、腊肉、绿豆等)满足不同口味,体现了苗家饮食的丰富性。
5. 其他传统:清洁与传承
节日前夕,苗民会打扫室外卫生,上山采集菖蒲、艾叶、金银花藤叶等十余种草药,煎成药水给全家洗脸、洗澡,据说可“驱五毒”(蝎子、蜈蚣、蛇等)、避邪气。部分地区还有“送节”习俗——订婚不久的青年男子,需在端午节前一天向岳父家送礼(包括80个精加工粽子、8斤猪肉、8包糖、1只鸡、8壶米酒等),并与岳父家人共度佳节,体现对婚姻的重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