腊月二十四扫尘的讲究

admin

腊月二十四(部分地区为腊月二十三或二十五)是中国传统“扫尘日”,又称“掸尘”“扫房”“除残”,是春节前最重要的家居清洁仪式。其核心是通过彻底清扫,扫除旧年尘埃与晦气,为新岁注入洁净与吉祥。

一、核心寓意:除旧布新的文化内核

扫尘的习俗可追溯至尧舜时代,《吕氏春秋》已有“年终扫除”的记载。民间认为“尘”与“陈”谐音,扫尘即“除陈布新”——将家中积攒的旧物、尘埃清扫出门,寓意告别过去一年的穷运、晦气,迎接新一年的福气、好运。还有“驱邪避灾”的传说:古代邪神向玉帝诬告人间,灶神得知后教百姓在送灶后大扫除,清除邪神留下的记号,最终躲过灾难,这一传说强化了扫尘的“避凶”寓意。

腊月二十四扫尘的讲究

二、准备工作:细节处的讲究

1. 工具选择:老一辈多用新扫把或竹叶扎成的扫把(竹叶属刚阳之物,有驱阴除秽之效),认为新工具能带来新气象;现代家庭可选择除尘掸、吸尘器等工具,重点清洁高处(如屋顶、墙壁)、角落(如沙发后、置物架)的积灰。

2. 物品整理:扫尘前需先清理家中杂物,将超过一年未使用的物品(如旧衣物、旧报纸、闲置家具)捐出或丢弃,避免堆积浊气;同时修补破损的器具(如马桶淤塞、壁纸剥落),确保家居环境整洁有序。

3. 神灵遮掩:若家中有神灵像或祖先牌位,可用红纸轻轻遮掩,避免清扫时沾染灰尘,体现对神灵与祖先的敬畏。

三、清扫顺序:从里到外的“秽出”

传统习俗建议按“从里到外”的顺序清扫:先打扫卧室、客厅等内侧房间,再清理厨房、卫生间等外侧区域,最后打扫院子。这样能将“秽气”从内到外彻底扫出家门,避免污垢回流。厨房(油污重)、卫生间(潮湿易滋生细菌)、门窗(明堂需明亮)是清扫重点,需用湿式清扫法(如湿抹布、拖布)去除顽固污渍,防止扬尘。

四、禁忌与注意事项

1. 避免争吵:扫尘日需全家协作,夫妻、家人之间避免争吵,保持和谐氛围,寓意“家和万事兴”。

2. 轻拿轻放:清扫时需小心对待物品,避免打破碗碟、损坏家具。若不慎打破,需念“岁岁(碎碎)平安”,化解不吉。

3. 湿式清扫防扬尘:尽量采用湿抹布、拖布或吸尘器清洁,避免干扫导致灰尘飞扬,影响家人健康(尤其对过敏人群更友好)。

4. 及时清理垃圾:清扫出的垃圾需及时扔掉,避免堆积在室内;同时注意垃圾分类,保持环境整洁。

五、现代延伸:健康与环保的结合

随着时代发展,扫尘不仅是传统仪式,更融入了健康与环保理念:

高温除螨:床上用品、毛绒玩具等需用60℃以上热水清洗或在阳光下暴晒,去除螨虫;

专业清洁:厨房灶台、油烟机可使用专业清洁剂(如食用碱、专用去污粉),去除顽固油污;卫生间地漏需用消毒剂清洗,防止细菌滋生;

个人防护:打扫时佩戴口罩、手套,避免吸入扬尘或接触有害化学物质;扫除后及时洗手、更换衣服,保持个人卫生。

扫尘习俗历经千年传承,不仅是家居清洁的必要环节,更是中国人“辞旧迎新”“祈福纳祥”的情感载体。通过全家协作的清扫,既能营造洁净的家居环境,也能增强家庭凝聚力,为新岁开启奠定美好开端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