诏安美味猫仔粥的由来主要有两种经典传说,均围绕“情感联结”与“民间智慧”展开
1. 官宦家庭“爱妻秘制”的起源(最广泛流传)
清朝年间,诏安城内有户陈姓官宦人家,祖母太夫人持家严谨,家中儿孙媳妇需遵守“长辈先食、晚辈后食”的规矩。长孙陈友德的妻子杨氏过门后,每日需料理全家膳食,自己只能在厨下吃家人用餐后的残羹剩饭。陈友德心疼爱妻,便想出“藏鲜料煮粥”的妙计:每天饭后偷偷将鱼、虾、肉等鲜料藏起,待家人散去后,用这些鲜料加剩饭快速煮成粥给杨氏吃。一次,祖母太夫人恰好撞见,陈友德机灵回应“在做猫仔粥(给猫吃的粥)”,因家中确有养猫,祖母便信以为真。这种“抢时间、用滚汤涮鲜料”的做法,让粥品兼具汤清味鲜、米粒韧嫩的特点,杨氏十分喜爱。后来,杨氏当家作主,仍常念叨“猫仔粥”的味道,邻居们闻讯打听做法,“猫仔粥”便从官宦家庭传入民间,成为闽南特色小吃。
2. 南宋君臣南逃的传说(增添历史文化色彩)
另一种说法源于南宋末年:元军攻陷临安(今杭州),小皇帝赵昰及丞相陆秀夫、陈宜中等人南逃至闽南沿海。一日,君臣粮食殆尽,来到渔村大户人家乞食。财主见他们是乞丐,便将饭后准备喂猫的残羹剩饭(含鱼、虾、肉屑)做成粥施舍。君臣饥不择食,吃完赞不绝口。后来君臣逃至崖山,仍怀念这顿“救命粥”,但御厨无法复刻。其中一位御厨返回渔村,向村民学会制法,潜回闽南后经营起“猫仔粥”。虽为传说,但也反映了“猫仔粥”的平民性与历史渊源。
“猫仔粥”名称的由来
无论哪种传说,“猫仔粥”的名称均与“猫”有关,但实际并非用猫肉 *** 。早期民间传说中,“猫仔粥”是“给猫吃的粥”的借口,后来演变为粥品的俗称,既体现了民间的幽默,也承载了对“隐藏关爱”的记忆。
如今,“猫仔粥”已成为诏安的饮食文化符号,以“现煮现吃、鲜香味美”的特点,成为游客必尝的闽南风味,也让海外侨胞通过这碗粥感受到浓浓的乡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