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,最初与“年”兽传说相关(年兽惧怕红色、火光、响声,人们以此驱邪)。汉武帝太初元年(公元前104年)正式将农历正月初一定为岁首,此后两千余年虽历法调整,但正月岁首的传统延续至今。辛亥革命后曾改称“元旦”为公历1月1日,农历正月初一则命名为“春节”,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正式确认这一名称。
二、核心习俗:辞旧迎新的仪式链条
1. 送灶神与扫尘:腊月二十三(北方)或二十四(南方)为“小年”,人们用糖瓜祭祀灶神(传说灶神上天汇报人间善恶,糖瓜可“粘住”其嘴,使其说好话),随后启动“扫尘”(又称“掸尘”),彻底清扫房屋、器具,寓意“除陈布新”,扫除晦气。
2. 备年货与装饰:腊月二十五至除夕前,家家户户采购年货(鸡鸭鱼肉、糖果零食、新衣鞋帽),同时张贴春联(红纸黑字,对仗工整,如“一元复始,万象更新”)、年画(如《福禄寿三星图》《钟馗赐福》)、窗花(剪纸艺术,题材包括生肖、花卉、吉祥图案),挂红灯笼,营造喜庆氛围。
3. 年夜饭与守岁:除夕夜的“年夜饭”是全年最隆重的家庭聚餐,菜品讲究“吉祥寓意”:北方必吃饺子(形似元宝,象征“招财进宝”“更岁交子”),南方流行年糕(谐音“年高”,寓意“年年高升”)、鱼(“年年有余”);全家围坐,通宵守岁(源自魏晋南北朝,寓意“辞旧迎新”“驱邪避凶”),长辈给晚辈发“压岁钱”(用红纸包裹,寓意“压制邪祟”“平安顺遂”)。
4. 拜年与串亲:初一清晨,晚辈给长辈拜年(行跪拜礼或鞠躬礼,说“新年好”“恭喜发财”),长辈回赠压岁钱;初二开始“串亲”(走亲访友),如回娘家(嫁出门的女儿带女婿、孩子回婆家,带礼物如烟酒、糖果、保健品)、拜访叔伯姨姨,互致问候,强化亲情与社会关系。
三、文化内涵:与情感的聚合
1. 家庭:团圆与亲情:春节是家庭团聚的核心时刻,“春运”(数十亿人次的人口流动)成为现代社会特有的文化景观,体现了中国人“落叶归根”的家文化;年夜饭、拜年、串亲等活动强化了家族凝聚力,传递“家和万事兴”的理念。
2. 家国情怀:个人与国家的联结:春节连接“小家”与“大家”,守岁的“等待”是对家国的期盼,拜年的“祝福”是对国家繁荣的祝愿;全球华人同步庆祝春节(如巴黎埃菲尔铁塔、东京塔披红装,联合国秘书长发表新春致辞),成为“四海一家”的文化符号,增强了民族认同感与国家凝聚力。
3. 自然:人与自然的和谐:春节的时间设定与“二十四节气”合拍(靠近立春),体现了“顺天应时”的传统智慧;贴“春回大地”“万象更新”的春联、放鞭炮(模拟雷声,唤醒大地)、迎春仪式等活动,表达了“敬畏自然、感恩自然”的生态,契合现代“可持续发展”的理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