霜降节气的特点是什么 霜降日的传统风俗

admin

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,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,于每年公历10月23日至24日交节。其名称虽含“霜”字,但并非表示此时必然降霜,而是气温骤降、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标志——就全国平均而言,霜降是一年中昼夜温差更大的时节。进入霜降后,冷空气活动愈发频繁,北方地区气温多降至0℃以下,黄河流域常出现初霜(“霜降始霜”是黄河流域的气候特征);南方地区虽仍存暖意,但也能感受到明显的凉意。

从物候上看,霜降分为三候:一候豺乃祭兽,豺狼等动物开始大量捕获猎物,并将多余的食物陈列摆放,如同“祭兽”,为过冬储备粮食;二候草木黄落,随着气温下降,百草枯萎、树叶飘落,大地逐渐呈现萧索之象;三候蜇虫咸俯,蛰伏在洞中的虫类停止活动,垂下头进入冬眠状态,为来年春天苏醒做准备。

农事方面,霜降是秋收冬藏的关键期:北方大部分地区已完成秋收扫尾,需及时收割大白菜、棉花等作物,并清理秸秆、根茬(避免越冬虫卵滋生);华北地区的大白菜正值后期管理关键期,“霜降不起葱,越长越要空”说的就是此时耐寒作物需及时收获。南方地区则处于“三秋”大忙时节,单季杂交稻、晚稻收割,同时种植早茬麦、栽种早茬油菜,摘棉花、拔棉秸并耕翻整地,为来年春耕做准备。

霜降节气的特点是什么 霜降日的传统风俗

霜降日的传统风俗

吃柿子:霜降时节,柿子成熟,民间素有“霜降吃柿子”的习俗。人们认为吃柿子能御寒保暖、补筋骨,还能清热润肺、防止冬季唇干流涕。闽南地区还有“霜降吃丁柿,不会流鼻涕”的俗语,足见柿子在霜降饮食中的重要地位。

赏菊:古有“霜打菊花开”之说,霜降是秋菊盛开的时节,民间会举办菊花会,赏菊饮酒,以示对菊花的崇敬。菊花被视为“候时之草”,象征生命力,霜降赏菊也成为初霜节的雅事。文人墨客常在此时吟诗作对,如苏轼“千树扫作一番黄,只有芙蓉独自芳”的诗句,便描绘了霜降菊花的傲霜之姿。

登高远眺:古时霜降时节有登高远眺的习俗。登高不仅能增加肺活量、增强血液循环,还能让人心旷神怡、舒缓心情。此时山林间空气清新,层林尽染,正是欣赏秋景的好时机。

扫墓与祛凶:《清通礼》记载,“岁寒食及霜降节,拜扫圹茔”,霜降时节人们会前往祖先墓地,素服诣墓,修剪草木、清理荆棘,表达对先人的怀念。在广东高明地区,还有“送芋鬼”的习俗:人们用瓦片堆砌成河内塔,放入干柴点燃,待瓦片烧红后,将热芋头埋入瓦片中,再将瓦片丢至村外,以此辟凶祈祥。

进补:民间有“补冬不如补霜降”的说法,认为霜降是秋冬之交进补的更佳时机。此时人们会食用煲羊肉、煲羊头、迎霜兔肉等温补食物,以抵御寒冷、增强体质。闽台地区则有吃鸭肉的习惯,鸭肉肉质壮实、鲜嫩肥美,能润燥祛火、补充营养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