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北京的清明节,是融合祭祀追思、踏青游乐、特色饮食及民间禁忌的综合节日,既承载着对先人的敬畏,也洋溢着春日的生机与乐趣。
一、扫墓祭祖:慎终追远的“思时之敬”
老北京人视清明为“思时之敬”的重要时刻,祭扫并非仅限于清明当日,而是前后十日内均可。相较于中元节,清明的祭扫少了些热闹,多了份庄重——平民家庭虽不似皇家“三大祭”般隆重,但“再穷也要给先人准备祭品”的传统,体现了对先人的感念。
祭扫形式因地而异:普通人家多采用“烧包袱”——用白纸糊成大口袋,内装金银箔折成的元宝,于门外焚化时画圈留缺口,意为让先人收到“阴间邮包”,还会在圈外烧纸“打发外祟”;富裕人家则携家带眷乘车坐轿前往坟茔,培土、压纸钱,祭罢围坐饮酒,甚至放风筝、折柳戴头。皇家的清明祭扫更是仪式繁复,属“三大祭”之一,所有官员必须参加,期间禁止咳嗽,以示对先祖的敬畏。
二、踏青游乐:春日的生机与欢聚
清明正值春回大地,老北京人习惯借祭扫之机踏青郊游。明代时,高梁河一带因柳树成荫成为热门踏青地,常有上万人聚集;如今,香山、八大处、潭柘寺、万柳塘等周边景点仍是人们亲近自然的选择。
踏青时的娱乐活动丰富多彩:蹴鞠(类似今日足球,分为踢高练脚力、颠球练灵巧两种,更具表演性)、放风筝(清明气候适宜,但老北京认为风筝属“冥器”,需在清明前放,过后艺人便改行)、荡秋千、斗鸡等,男女老少皆参与其中,热闹非凡。
三、插柳戴柳:驱邪祈福的春日符号
插柳、戴柳是老北京清明的标志性习俗。民间认为柳木能“驱鬼”,称其为“鬼怖木”,故纷纷将柳枝插于门、窗之上,或编成罗圈戴在头上,谚语“清明不戴柳,来生变黄狗”“清明不插柳,红颜变皓首”便是这一习俗的生动体现。
这一习俗不仅有驱邪之意,更寄托了人们对生命力的向往——柳树易活,“无心插柳柳成荫”的特性,象征着对健康、平安的祈愿。
四、特色饮食:“寒食十三绝”的春日风味
因与寒食节(纪念介子推的禁火节日)紧密相连,老北京的清明饮食以冷食为主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“寒食十三绝”。所谓“十三绝”,指十三种可冷食的传统小吃,分为“五蒸、五炸、三烤”:
蒸制类:驴打滚(豆面糕)、艾窝窝(糯米包裹芝麻、核桃等馅料)、糖耳朵(蜜麻花)、螺丝转儿(一碰即酥的面制品)、豌豆黄(豌豆制成,清凉甜糯);
炸制类:姜丝排叉(茶菜,口感酥脆)、焦圈(炸制面圈,常配豆浆)、馓子麻花(小吃,细长酥脆)、硬面饽饽(筋道香甜,耐存放);
烤制类:糖火烧(原河北小吃,红糖与面粉烤制而成)、奶油炸糕(外焦里嫩,内包奶油)、萨其马(满族小吃,甜香软糯)。
这些小吃不仅是清明期间的应节美食,更成为北京传统饮食文化的代表。
老北京的清明习俗,既有对传统的坚守(如扫墓、插柳),也有对生活的热爱(如踏青、吃寒食),每一项都蕴含着浓厚的人文情怀与春日气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