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暑入伏还是大暑入伏

admin

“三伏天”的计算以“夏至三庚数头伏”为核心原则,即从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“庚日”(干支纪日中带“庚”的日子)起算初伏,初伏持续10天。由于夏至通常在公历6月21日或22日,第三个庚日一般会在7月中旬左右出现,因此入伏时间多在小暑节气期间(小暑为公历7月7日或8日前后)。

二、小暑与入伏的时间关联

小暑节气的特点是“热气犹小”,标志着天气开始炎热,但尚未达到极致。此时全国大部分地区结束梅雨季,进入“高温高湿”的盛夏阶段,正好与“入伏”(一年中最热的时段开端)的时间节点重合。例如,2025年小暑为7月7日,当年入伏时间为7月15日(仍在小暑节气内);2024年入伏时间为7月15日,也处于小暑节气期间。

小暑入伏还是大暑入伏

三、大暑与伏天的关系

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(公历7月23日或24日前后),此时“热气犹大”,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。但大暑并非入伏的起点,而是通常处于“三伏天”的“中伏”前后(中伏为初伏结束后10天或20天,持续10天或20天)。例如,2025年中伏为7月25日至8月3日,完全在大暑节气内。

综上,小暑是入伏的开始,大暑则是伏天中最热的时段。两者均与“三伏天”密切相关,但入伏的时间节点由夏至庚日决定,多在小暑期间,而非大暑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