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直接指导农事活动的节气,其气候特点直接决定了农业生产的节奏与方向。此时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显著升高(北方部分地区可达35℃以上)、雨量充沛、空气湿度大,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充足的热量和水分条件。但这种气候也伴随暴雨、冰雹、大风、干旱等灾害性天气,对农业构成威胁。例如,江南、江淮、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梅雨季节(持续至小暑),冷暖空气相峙形成准静止锋,导致阴雨连绵;西南地区多雨且西部高原冰雹概率增大;而青藏高原和黑龙江最北部仍无明显夏季,农业生产仍处于前期准备阶段。
二、“三夏”大忙的核心任务
芒种是“三夏”(夏收、夏种、夏管)农忙的 *** ,农谚“芒种芒种,样样都忙”精准概括了这一时期的忙碌状态:
1. 夏收:抢收夏熟作物,确保颗粒归仓
北方地区的小麦、大麦等有芒作物进入成熟期,成熟期短、收获时效性强,需“抢割、抢运、抢脱粒”(即“三抢”)。若遇连阴雨,易导致麦株倒伏、落粒、穗上发芽或“烂麦场”(如麦粒在田间或晒场发霉变质),严重影响产量。“收麦如救火,龙口把粮夺”的农谚形象描述了夏收的紧张。
2. 夏种:抢种秋收作物,保证生长期
夏玉米、夏大豆、夏甘薯等秋收作物需在麦收后尽早播种(“芒种栽薯重十斤,夏至栽薯光根根”“种豆不怕早,麦后有雨赶快搞”)。此时气温高、土壤墒情好,是播种的更佳窗口期——若延误播种,作物生长期不足,可能导致无法成熟(如夏玉米需≥10℃积温2500℃以上,过晚播种则无法达标)。
3. 夏管:加强春种作物管理,促进生长
棉花、春玉米、春甘薯等春种作物进入需水需肥高峰期,需及时追肥(如棉花追施复合肥、夏玉米施穗肥)、浇水(如棉花蕾期需水量大)、除草(中耕除草防止与作物争肥)和防治病虫害(如棉花的蚜虫、玉米的螟虫)。此时高温高湿的环境易引发病虫害爆发,需坚持“预防为主,综合防治”(如物理诱杀、生物防治或低毒化学药剂)。
三、不同地区的农事差异
芒种的农事活动因地域气候差异而有显著不同:
南方地区:以“栽秧割麦两头忙”为特点。长江流域进入梅雨季节,需抢晴收麦,同时抓紧移栽水稻(“芒种下秧,大暑莳”);华南地区早稻进入孕穗至抽穗期,需追施穗肥(如复合肥+氯化钾),并注意防范暴雨和低温(如“芒种夏至是水节,如若无雨是旱天”)。
北方地区:以“收麦种豆不让晌”为核心。华北地区麦收与夏种同步进行(如夏玉米、夏大豆播种),同时加强棉田管理(治蚜、浇水、追肥);东北、西北地区雨水较少,需做好冬小麦的后期管理(如浇水、追肥)和春玉米的中耕锄草。
西南地区:需“抢种春作物,及时移栽水稻”(如水稻插秧、玉米播种),同时抢晴收获夏熟作物(如小麦、油菜),做到“随收、随耕、随种”,避免土壤水分流失。
四、农事习俗中的农业智慧
芒种时节的农事习俗蕴含着劳动人民对农业生产的经验
安苗(皖南地区):种完水稻后,用新麦面蒸发包(捏成五谷六畜、瓜果蔬菜形状),用蔬菜汁染色作为供品,祈求五谷丰登。这一习俗体现了农民对丰收的期盼,也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周期性(如水稻种植完成后需祈求后续生长顺利)。
煮梅(南方地区):将青梅加工(如用糖或盐腌制、煮制)后食用,解决新鲜梅子酸涩的问题。青梅富含有机酸和矿物质,具有净血、整肠、降血脂等功效,是芒种时节的时令食品,也体现了农民对食物资源的充分利用。
打泥巴仗(贵州侗族):青年男女集体插秧,边插边打闹、互扔泥巴,身上泥巴最多者为“更受欢迎的人”。这一习俗不仅增加了插秧的趣味性,还能通过泥土覆盖秧苗根部,起到保温、保湿的作用,促进秧苗生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