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贶节是中国传统节日,农历六月初六为其固定日期。“天贶”一词源自古代汉语,“贶”意为“赐予”,“天贶”即“上天赐予的节日”,承载着古人对自然馈赠的敬畏与感恩之心。
二、节日起源:从宋代传说到官方定名
天贶节的起源与宋代帝王密切相关。据《宋史》记载,北宋真宗赵恒在位时,为强化统治合法性,编造“天书降临”的神话:大中祥符元年(1008年)正月,宣称“天书”降于京城;六月六日,再次宣称“天书”降于泰山醴泉。为纪念这一“祥瑞”,真宗下诏将六月六定为“天贶节”,并在泰山脚下修建天贶殿(现存岱庙核心建筑),作为祭祀与庆典场所。此后,天贶节成为宋代法定节日,官员休假、民间举行祭祀活动。
三、节日演变:从宗教仪式到世俗民俗
随着时间推移,天贶节的宗教色彩逐渐淡化,世俗性与实用性成为核心。原本“天书降临”的神圣主题,演变为民众应对夏季气候的实际需求——晒衣、晒书、晒经(称为“晒红绿”“晒龙袍”)。民间融入更多生活化习俗,如出嫁女儿回娘家(称为“姑姑节”)、人畜洗浴、祈求丰收等,使节日更贴近百姓生活。
四、核心民俗活动
1. 晒物防霉:农历六月正值江南梅雨季节结束、北方高温多雨之时,衣物、书籍、经卷易受潮霉变。民间有“六月六,家家晒红绿”(“红绿”指五颜六色的衣物)、“六月六,晒龙袍”(传说乾隆皇帝巡游遇雨,湿衣于当日晒干)之说,寺院也会举行“翻经节”,将藏经翻出晾晒,以防蠹蛀。
2. 回娘家(姑姑节):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传说——晋国宰相狐偃骄傲自大,气死亲家赵衰,其女为化解翁婿矛盾,每年六月六接回丈夫与父亲团聚。此后,民间效仿此俗,称“六月六,请姑姑”,成为女性回娘家的重要节日,寓意消仇解怨、家庭和睦。
3. 人畜洗浴:六月六正值夏季,气温升高,民间认为此时洗浴可祛病消灾。不仅人有“六月六,洗个澡,一年到头身体好”的习俗,牲畜(如猫、狗、牛、马)也会被牵至河边或庭院清洗,称为“六月六,猫儿狗儿同洗浴”“洗象日”(明清时期宫廷与民间均有为大象洗浴的习俗)。
4. 祈求丰收与平安:部分地区会在六月六举行祭祀活动,如祭山神、祭虫王(如青苗神、刘猛将军),祈求消除虫害、雨水调和;还有“扫晴娘”巫术(剪纸人悬挂于门左,象征驱散阴云),希望迎来晴天,保障农耕生产。
五、文化意义
天贶节是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产物,既包含对自然的敬畏(如晒物防霉、祈求丰收),也体现了家庭(如回娘家、家庭团聚)与实用主义智慧(如应对夏季气候)。尽管其宗教内涵逐渐淡化,但民俗活动仍保留至今,成为连接历史与现代的文化符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