屈原(名平,字原),战国时期楚国贵族与政治家,曾任左徒、三闾大夫,主张举贤授能、富国强兵、联齐抗秦。后遭谗被流放,辗转于沅、湘流域,创作了《离骚》《天问》《九歌》等不朽诗篇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都后,屈原于农历五月初五作《怀沙》后投汨罗江殉国,其忠贞气节与家国情怀成为后世端午纪念的核心母题。
从祭江到端午的传说链条
屈原投江后,楚人竞渡打捞、投米入江护体,渐成习俗:南朝梁代吴均《续齐谐记》载“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”,后为防“蛟龙所窃”,改以菰叶裹米、以彩丝缚扎,遂成“角黍”(粽子雏形);同代宗懔《荆楚岁时记》并记“五月五日竞渡,俗为屈原投汨罗日,伤其死所,故命舟楫以拯之”。唐代诗人文秀《端午》句“节分端午自谁言,万古传闻为屈原”,更使“纪念屈原”说深入人心。
端午主要习俗与寓意
与屈原传说相连的习俗主要包括:赛龙舟(源起“竞渡拯屈子”之义,后寓祛疫祈安);吃粽子(由“竹筒贮米”“菰叶裹米”演变为以彩丝系缚的“角黍”,寓护佑与追思);悬菖蒲、艾草,饮雄黄酒(五月湿热、虫疫易生,取辟邪解毒之意);系五色丝、佩香囊(“长命缕”“续命缕”之遗意,祈安康)。这些节俗在历史中不断层累,既纪念屈原,也承载夏季防疫与祈福的文化功能。
其他起源说与当代认知
除纪念屈原外,端午亦流传“纪念伍子胥”“纪念孝女曹娥”及“龙的节日”“恶日(五月为毒月、五日为恶日)”等说法;现代学者并指出端午或与吴越龙图腾祭相关。无论源流如何,端午早已成为融合辟邪纳福、竞技游乐、饮食养生的综合节日,并于2009年9月30日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,成为我国首个入选的传统节日。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