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历三月初三是畲族的传统节日,又称“乌饭节”,是畲族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,其重视程度可与春节相媲美。作为畲族文化的活态载体,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(类别:民俗;编号:Ⅹ73)。
起源与纪念意义
节日起源于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领导的反围剿斗争。相传雷万兴率义军反抗唐王朝,被官军围困深山,粮断援绝之际,畲军采集野生乌稔果充饥,维持体力并最终杀出重围。次年三月初三,为纪念这一胜利,畲民采集乌稔叶煮汁拌糯米蒸制乌米饭,世代相沿成俗,既缅怀祖先英勇事迹,也祈求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。
核心习俗活动
1. 吃乌米饭:家家户户用乌稔树叶汁浸泡糯米,蒸制蓝黑色的乌米饭,合家共餐,馈赠亲友。这一习俗不仅是节日特色,还具有纪念意义,体现了畲民对祖先的感恩与传承。
2. 对歌与歌会:“三月三”是对歌的重要节日,有“落寮盘歌”“山哈歌会”等形式。畲民以歌为媒,传情达意,对歌题材涵盖历史、传说、爱情、劳动等,用畲语演唱,口口相传,客观上保护了畲语这一民族语言。
3. 祭祀与团聚:节日期间,畲民宰杀牲口祭祀祖先,感恩祖先庇佑;也是男女定情与婚配的日子,青年男女通过对歌结识,缔结良缘,成为连接亲情与爱情的纽带。
4. 传统体育与歌舞:夜幕降临后,畲民举办篝火歌会,表演龙灯舞、狮子舞、鱼灯舞、火把舞等传统歌舞,开展押加(类似拔河的民族体育竞技)等活动,营造热闹欢快的节日氛围。
文化传承价值
畲族三月三承载着畲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:对歌要求以畲语演唱,客观上起到了保护畲语的作用;民族盛装的穿戴,有利于民族服饰的保护与传承;节日的集体参与性,增强了畲民的团结意识,也成为畲汉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。进入新时代,节庆活动逐渐向娱乐性、文化性方向转化,成为展示畲族文化、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