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节初一到十五的风俗

admin

正月初一是农历年的之一天,俗称“大年初一”,核心习俗围绕“辞旧迎新”展开。清晨,家家户户会鸣放鞭炮(俗称“开门炮仗”),寓意“开门大吉”“满堂红”,碎红满地的景象象征新年红红火火;随后,晚辈需向长辈拜年,说吉祥话(如“新年好”“身体健康”),长辈则会给晚辈发放压岁钱(用红包装好),寓意“压住邪祟”“平安度岁”。当日饮食也有讲究,北方多吃饺子(形如元宝,象征“招财进宝”),南方多吃汤圆(象征“团圆美满”)。初一还有忌扫地、倒垃圾、动刀剪等禁忌,认为这些行为会“扫走运气”“破财”,需将垃圾暂存,待初五再“送穷”。

正月初二:回娘家,祭财神

正月初二俗称“回娘家日”,出嫁的女儿需偕同丈夫、孩子返回娘家,与父母团聚。女儿需携带礼品(如烟酒、糖果、保健品),分给娘家小孩;娘家则会准备丰盛的开年饭(如“开年面”,用初一包饺子的剩面 *** ,冷水冲洗后食用,寓意“忆苦思甜”)。部分地区还有祭财神的习俗,商家和普通家庭会在中午焚香、供奉羊头(象征“吉祥”)、鲤鱼(象征“年年有余”),祈求新的一年财源广进。初二有“忌午睡”的说法,认为午睡会让人“整年懒惰”,需保持精神饱满。

春节初一到十五的风俗

正月初三:小年朝,早睡避穷

正月初三又称“小年朝”,习俗以“休息”和“避穷”为主。民间认为初三是“赤狗日”(熛怒之神),出门易招惹口舌是非,因此人们多选择安睡迟起,养精蓄锐;部分地区还有“早睡”的习俗,传说这样能避免打扰“老鼠娶亲”,带来来年好运。初三需送穷,将初一、初二的垃圾清扫出门,象征“送走贫穷”;不动剪刀,认为动剪刀会引发口舌是非,需谨言慎行。

正月初四:迎灶神,扔穷

正月初四是“羊日”(女娲创世神话中第四日造羊),也是“迎灶神”的日子。传说灶王爷在腊月二十四上天汇报后,初四返回人间,因此家家户户需备好果品、焚香点烛、燃放鞭炮,恭迎灶神归来,祈求家庭平安。初四还有吃折箩(将过年剩余的饭菜合在一起重新炒制的大杂烩)、扔穷(室内掸尘、扫地,将垃圾堆到院中)的习俗,寓意“勤俭节约”“挥别过去”,迎接新一年的富足。

正月初五:破五,迎财神

正月初五俗称“破五”,寓意“破除禁忌”。初一到初五的诸多禁忌(如不动火做饭、不说吉利话、不动针线)至此解除。当日核心习俗是送穷(将垃圾扫出门外,象征“送走穷气”)和迎财神(商家和家庭会在零时燃香、放爆竹,供奉羊头、鲤鱼,祈求财神进门,财源滚滚)。商家多选择初五开市,门板贴“开市大吉”“万事亨通”的对联,寓意“开门红”;部分地区还有“吃饺子”(捏住小人嘴,避免口舌是非)的习俗。

正月初六:挹肥,开市

正月初六又称“马日”,古称“挹肥”(清理茅厕的污秽),寓意“送走疾病、烦恼”。当日,商家会开门营业,贴“开市大吉”“大吉大利”的对联,放鞭炮、摆年桔(“桔”与“吉”谐音,象征吉祥);部分地区还有吃驴打滚(豆面糕,寓意“滚走坏运气”)、吃煎饼(捏面团,象征“送穷”)的习俗。人们会穿上新袜子出门溜达,寓意“踩穷鬼”,希望新的一年“路路通顺”“诸事顺利”。

正月初七:人日,戴胜祈年

正月初七俗称“人日”(人类的生日),传说女娲在第七日造人,因此人们会戴“人胜”(用彩纸、金箔剪成的人形头饰,戴在头上或贴在屏风上),寓意“人寿年丰”“吉祥如意”。部分地区还有吃七宝羹(用七种蔬菜煮成的杂菜汤,如芹菜、韭菜、菠菜等,象征“勤劳致富”)的习俗。当日需尊敬每一个人,即使是犯人也暂不处决,体现了对生命的珍视。

正月初八:谷日,顺星祭星

正月初八又称“谷日”(谷子的生日),传说此日是诸星下界的日子,人们会制小灯(如宫灯、纱灯),点燃后祭星,寓意“五谷丰登”“风调雨顺”。若当日天气晴朗,则预示当年稻谷丰收;若天气阴沉,则预示年歉。部分地区还有放生祈福(将鸟、鱼放生,象征“积德行善”)的习俗。

正月初九:玉皇天诞,祭天公

正月初九俗称“玉皇天诞”(玉皇大帝的生日),人们会举行盛大祭典(如焚香、点烛、供奉水果、糕点),祈求玉皇大帝“风调雨顺”“国泰民安”。部分地区还有斋戒沐浴(提前一天洗净身体,避免污秽)的习俗,以示对玉皇大帝的敬畏。当日需避免争吵,保持祥和氛围。

正月初十:石头日,不动石器

正月初十俗称“石头日”(石头的生日),人们会禁止搬动石制工具(如磨、碾、锄头),甚至设祭享祀石头,寓意“避免惊扰石头神灵”“保佑农业丰收”。部分地区还有抬石头神(将瓦罐冻结在石头上,由十人轮流抬着走,石头不落地则预示丰收)的习俗。当日饮食以馍饼为主,认为吃饼能“财运亨通”。

正月十一:子婿日,宴女婿

正月十一俗称“子婿日”(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),源于初九“天公生”后剩余的食物,娘家会邀请女婿及女儿回家吃饭,以“感谢女婿的照顾”。部分地区还有吃“十一菜”(如“十一样羹”,用十一 种食材煮成的杂菜,象征“团圆美满”)的习俗。当日,岳父会准备丰盛的宴席,女婿则需向岳父、岳母敬酒,表达感恩。

正月十二:搭灯棚,备元宵

正月十二俗称“搭灯棚日”,人们开始为元宵节做准备:搭建灯棚(如在街头、庙前搭建彩棚,挂起灯笼)、购买灯笼(如宫灯、纱灯、走马灯,象征“光明”)。部分地区还有舞龙舞狮演习(如练习舞龙的套路、舞狮的动作),为元宵节的表演做准备。当日饮食以清淡为主(如吃青菜、豆腐),清肠润燥。

正月十三:点灶灯,试花灯

正月十三俗称“灯头生日”,人们会在厨灶下点灯(如用蜡烛或油灯点燃,象征“灶神保佑”),为元宵节“试灯”(如检查灯笼是否完好、灯光是否明亮)。部分地区还有吃“十三羹”(用十三种食材煮成的杂菜,象征“富足”)的习俗。当日,灯笼匠人会忙碌地 *** 、修理灯笼,为元宵节的灯会做准备。

正月十四:猜灯谜,拜娘娘

正月十四俗称“猜灯谜日”,人们会在灯笼上贴谜语(如“弯弯藤儿架上爬,串串珍珠上边发”——谜底:葡萄),供人猜测,增添节日文化氛围。部分地区还有拜临水娘娘(传说中的妇幼保护神)的习俗,妇女们会前往庙中烧香、祈福,希望“早生贵子”“母婴平安”。当日,元宵的 *** 进入尾声,人们会试吃元宵,确保口味。

正月十五:元宵节,月圆人团圆

正月十五俗称“元宵节”(上元节、灯节),是春节的最后一个 *** 。当日,人们会吃元宵(用糯米粉包裹馅料,搓成圆形,象征“团圆美满”)、观花灯(如逛灯会、赏花灯,有宫灯、纱灯、龙灯等多种样式)、猜灯谜(如“一把刀,顺水漂,有眼睛,没眉毛”——谜底:鱼),部分地区还有舞狮子(如“狮子滚绣球”,象征“吉祥如意”)、放焰火(如燃放烟花,象征“热闹喜庆”)的习俗。元宵节过后,春节基本结束,人们开始恢复正常生活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