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露是秋季第三个节气,也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点。此时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继续南移,北半球日照时间缩短,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减少;冷空气逐渐活跃,频繁南下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。白昼时,阳光尚能维持较高温度,但太阳落山后,气温快速下降,昼夜温差可达10℃以上,甚至超过15℃,成为全年昼夜温差更大的节气之一。民间“白露秋分夜,一夜凉一夜”“处暑十八盆,白露勿露身”的谚语,生动描述了白露后气温骤降、需注意保暖的特点。
2. 自然现象:露凝成“白”,草木感知寒意
白露时节,夜间气温降至露点以下,空气中的水汽在地面、花草树木的茎叶或花瓣上凝结成细小的水滴,因清晨阳光照射显得晶莹洁白,故得名“白露”。这一现象不仅是白露的标志性特征,也是古人判断天气转凉的重要依据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“水土湿气凝而为露,秋属金,金色白,白者露之色,而气始寒也”的记载,准确解释了“白露”名称的由来。
3. 物候特征:候鸟迁徙,百鸟储食
白露时节,候鸟对气候的变化极为敏感,开始进行大规模迁徙:鸿雁、燕子等候鸟从北方飞往南方越冬;留鸟则开始储存干果、粮食,为即将到来的冬季做准备。民间将这一现象概括为“一候鸿雁来,二候玄鸟归,三候群鸟养羞”(“羞”同“馐”,指美食),生动反映了自然界生物对季节更替的适应。
4. 农事活动:抢秋收,备冬种
白露是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,全国各地呈现“抢秋收、备冬种”的繁忙景象。东北地区开始收获谷子、高粱、大豆,并抢种小麦;华北地区推进秋收工作,同时做好小麦播种的准备;西北地区开始播种冬小麦;西南地区则抓紧收割水稻、谷子,对玉米、甘薯等作物加强田间管理,促进早熟,避免低温霜冻的危害。农谚“白露天气晴,谷米白如银”反映了农民对白露晴天的期盼,因为晴天有利于作物收割和晾晒。
二、白露节气的风俗
1. 收清露:传统养生习俗
收集清晨的露水是白露特有的习俗。古人认为,露水是天降的“天水”,具有特殊的保健功效。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“百草头上秋露,未晞时收取,愈百病,止消渴,令人身轻不饥,肌肉悦泽”“百花上露,令人好颜色”。民间常在白露清晨,用盘子收集草叶、花朵上的露水,用于饮用或洗眼,认为可以延年益寿、滋润肌肤。
2. 饮白露茶:品秋味,润秋燥
白露茶是白露时节的特色饮品。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,白露前后进入生长佳期,此时采摘的茶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易散,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,而是具有独特的甘醇清香味,深受老茶客喜爱。民间有“春茶苦,夏茶涩,要好喝,秋白露”的谚语,体现了白露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。
3. 酿白露米酒:待客佳酿,寓意吉祥
白露米酒是江南、华南地区的传统习俗。农家用糯米、高粱等五谷酿制米酒,酒质醇厚,略带甜味。旧时,白露一到,家家户户都会酿米酒,用以待客或馈赠亲友。白露米酒不仅味道独特,还寓意着丰收和吉祥,是白露时节的重要饮品。
4. 吃龙眼:补秋乏,润秋燥
在福建福州等地,有“白露必吃龙眼”的习俗。民间认为,白露时节的龙眼个头大、核小味甜,营养丰富,具有益气补脾、养血安神、润肤美容等功效,吃龙眼可以补充夏季消耗的能量,缓解秋乏。白露吃龙眼不仅是美食享受,更是一种养生方式。
5. 祭禹王:感恩治水,祈求平安
太湖地区有白露祭禹王的传统。禹王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,太湖渔民称其为“水路菩萨”。每年白露时节,渔民会在太湖中央的禹王庙举行盛大香会,祭祀禹王及土地神、花神、蚕花姑娘等诸神,期间必演《打渔杀家》等戏曲,寄托着对出海平安、渔业丰收的美好祈愿。
6. 采“十样白”:滋补身体,顺应时节
浙江温州、苍南等地有白露采“十样白”的习俗。“十样白”指十种带“白”字的草药(如白木槿、白毛苦、白术等),人们将这些草药采集后,与乌骨白毛鸡或鸭子一起煨煮,认为食后可以滋补身体、祛除秋燥、治疗关节炎。这一习俗体现了人们对自然药材的利用和对健康的追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