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,又称“上元节”“小正月”“元夕”或“灯节”。其中,“元宵”之名源于“上元节的晚上”——古人称夜为“宵”,正月为农历元月,故正月十五被称为“元宵节”;“上元节”则来自道教“三元说”(正月十五为上元,七月十五为中元,十月十五为下元,分别对应天、地、人三官,天官喜乐,故上元节需张灯结彩)。
二、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
1. 纪念“平吕之乱”(最广泛流传的传说)
汉高祖刘邦去世后,吕后独揽朝政,将刘氏天下变为吕氏天下。吕后病死后,吕氏宗室惶恐不安,密谋作乱以夺取政权。齐王刘囊(刘邦之孙)得知后,联合开国老臣周勃、陈平起兵讨伐,最终平定了“诸吕之乱”。平乱后,众臣拥立刘邦的次子刘恒登基,称汉文帝。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,便将平息叛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,京城家家张灯结彩,以示庆祝。从此,正月十五成为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。
2. 避天帝责罚说(民间通俗传说)
相传古时候,凶禽猛兽四处伤害人畜,百姓组织猎杀。一只迷路的神鸟(天帝的宠物)降落人间,被不知情的猎人射死。天帝震怒,下令天兵于正月十五放火烧毁人间。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,偷偷下凡告知百姓。众人商议后,决定在正月十四、十五、十六三天,每户张灯结彩、燃放爆竹烟火,伪装成大火燃烧的样子。天帝见人间一片红光,以为大功告成,便取消了惩罚。为了纪念这次逃生,人们每年正月十五都挂灯、放烟火,形成了元宵节的习俗。
3. 佛教起源说(历史演变背景)
东汉明帝时期,佛教传入中国。明帝听说佛教有“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、点灯敬佛”的习俗,便下令皇宫、寺庙在这一天夜晚点灯,同时允许士族庶民挂灯。此后,这种佛教礼仪逐渐演变为民间盛大的节日,融入了燃灯、赏灯等活动。
4. 道教“三元说”(宗教文化渊源)
道教将正月十五称为“上元节”,认为这一天是天官(主管赐福)的生日,需举行祭祀仪式,其中“燃灯”是核心环节。道教认为,点灯能照亮黑暗、驱邪避凶,同时表达对天官赐福的祈愿。这种说法为元宵节的“燃灯”习俗增添了宗教色彩。
5.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(吃元宵习俗的起源)
汉武帝时,有个宫女名叫元宵,进宫十年从未见过家人,每到腊尽春来便思念不已,甚至想投井自杀。东方朔(汉武帝的宠臣)得知后,决定帮她与家人团聚。他在长安街上摆占卜摊,故意让所有人都得到“正月十五火焚身”的卦语,引起百姓恐慌。东方朔告诉百姓,火神君会派红衣神女下凡烧长安,需在正月十五晚上挂灯、放烟火,并让元宵做汤圆供奉火神君。汉武帝采纳了建议,正月十五当晚,长安城张灯结彩,元宵的父母和妹妹进城观灯,看到了写有“元宵”字样的宫灯,终于团聚。汉武帝大喜,下令每年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奉火神君,挂灯放烟火。因元宵做的汤圆更好,人们便将汤圆称为“元宵”,将正月十五称为“元宵节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