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秋是秋季的之一个节气,但气象学上的入秋(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≤22℃)通常要到8月下旬至10月才会陆续达标(北方早于南方)。此时仍处于三伏天(初伏7月中旬至8月上旬、中伏8月上旬至8月下旬、末伏8月下旬至9月上旬)的中后期,“秋后一伏”的说法意味着立秋后仍有1020天的高温时段。“秋老虎”(立秋后短期回热天气)是常见现象,多发生在89月之交,表现为白天高温(35℃以上)、早晚温差增大、湿度降低但日照强烈,极端年份可持续一个月。
二、不同地域的具体持续时间
1. 北方地区(华北、东北、西北):
立秋后气温下降较快,1520天左右(约8月底至9月初)开始转凉,早晚温差明显增大(可达10℃以上),但白天仍可能维持在30℃左右。例如,北京、沈阳等地8月下旬起,夜间更低气温可降至20℃以下,需添置薄外套。
2. 南方地区(长江流域、华南):
炎热持续时间更长,12个月不等。长江中下游(如上海、杭州)的高温可能持续至9月中旬,重庆、武汉等“火炉”城市因副热带高压控制,秋老虎更强,可持续20天以上;华南地区(如广州、深圳)因靠近海洋,热量不易散失,高温可能延续至9月底甚至10月,且湿度大,体感闷热。
三、影响炎热持续时间的关键因素
1. 副热带高压:立秋时节,副热带高压仍可能控制南方地区,带来晴朗、少雨、高温的天气,是“秋老虎”的主要成因。只有当副高南退或东退,冷空气或台风影响时,高温才会缓解。
2. 地表蓄热:夏季长期阳光照射使地面、建筑物积累了大量热量,即使太阳直射点南移,这些热量仍会缓慢释放,导致气温下降滞后。
3. 地域气候:北方受大陆性气候影响,冷空气活动频繁,降温快;南方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,湿度大,热量不易散发,降温慢。
四、降温的主要信号
1. 早晚温差增大:当早晚温差达到510℃甚至更大时,说明“秋老虎”正在减弱,真正的秋季即将来临。例如,北方地区立秋后,早晨出门可能需要穿薄外套,而中午仍炎热。
2. 降水增多:“一场秋雨一场寒”,降水可带走地面热量,降低气温。北方地区立秋后,降雨增多,气温会明显下降;南方地区若台风带来强降水,也能快速缓解高温。
3. 植物与动物变化:梧桐、银杏等树木开始变黄、掉落;蝉的叫声逐渐减弱;大雁等候鸟开始南迁,这些自然现象都预示着气温正在下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