畲族传统节日:招兵节

admin

招兵节是畲族纪念祖先、感恩神兵的传统宗教性节日,以“请神招兵、祈福护村”为核心,是畲族原生文化的重要载体,主要流行于粤东、粤东北及凤凰山区的畲族聚居地(如广东潮州凤凰镇、丰顺县凤坪村等)。其起源与畲族始祖盘瓠传说密切相关:相传盘瓠往番邦取番王头时,得神兵相助脱险,后人遂以“招兵”仪式缅怀始祖、感谢神兵,祈求其庇佑村寨平安、人畜兴旺。

一、举办时间与频率

不同区域的畲族村落举办时间略有差异:

畲族传统节日:招兵节

丰顺县凤坪村: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前择吉日举行;

潮州石鼓坪村:一年分两次,除夕为“请兵节”(请神上表、安兵营),正月初四为“送兵节”(赏兵、散兵);

凤凰山区(如石古坪、李工坑等村):将“请兵”与“送兵”合并,每35年举行一次,定在农历“大雪”至“冬至”之间的吉日,节期多为3天3夜。

二、仪式流程:神圣与热闹并存

招兵节仪式由畲族世袭“师公”主持,流程严谨、环节丰富,主要包括:

1. 准备工作:在祠堂大厅设“招兵神坛”,摆放“三牲”(猪肉、鸡肉、鱼肉)、香、米、水果等5排供品;大厅正面及两侧悬挂“三奶娘”(陈四姐、李三娘、林九娘)等神像;门口左侧设“恭迎圣驾”神坛,供奉本村神明;门前空地搭“招兵台”(现多为3张八仙桌叠成两层,上置交椅和米斗),并搭建戏台请木偶剧团演出(俗称“压地龙”,寓意镇住邪祟)。

2. 核心仪式:

请神:师公捧祭品跪拜,掷“筊杯”(竹制占卜工具)恭请盘瓠(驸王)、列祖列宗及各路神灵降临;

奏文书:师公吟诵《奉请招兵书》《光明宝忏》等经文,向神灵禀报本次招兵的目的;

开路引:法师手持“龙角”(锡制号角)、“铃刀”(铁制,刀柄串铜钱)等法器,念咒开路,引导神兵进入村寨;

招兵:模拟“招兵”场景,法师呼喊“天兵天将”“五营兵马”(中营三秦兵<黄色旗>、东营九夷兵<蓝色旗>、西营六戎兵<白色旗>、南营八蛮兵<红色旗>、北营五狄兵<黑色旗>等)降临,壮汉们头扎蓝巾、身着黄褂,手持长矛、刀枪等兵器,依次接受“兵符”(法师授予的象征神兵身份的物品);

赏兵粮:法师将米、酒、肉等“兵粮”赏赐给“神兵”,寓意让神兵吃饱喝足,更好地守护村寨;

谢神:仪式结束前,师公再次吟诵经文,感谢神灵降临,并焚烧纸钱、纸符,送神灵回归。

三、文化内涵:多元文化的融合载体

招兵节不仅是宗教仪式,更是畲族文化的“活态博物馆”,涵盖多个文化维度:

宗教信仰:以道教“闾山派”为核心,融合畲族原始图腾崇拜(盘瓠)与祖先崇拜,师公使用的“闾山法院”神坛、经文(如《奉请招兵书》)均体现这一特征;

语言艺术:仪式中师公用古畲语吟诵经文,保留了大量古畲语词汇(如“筊杯”“龙角”等),是古畲语的“活化石”;

民俗艺术:融合畲歌、畲舞(如“猎步舞”,模拟猎人上山打猎的动作)、传统器乐(鼓、锣、唢呐等),以及“铃刀舞”(法师手持铃刀,脚步颤抖,铜钱作响,极具节奏感);

服饰文化:参与者身着“畲族凤凰装”(女子为“凤凰装”,男子为“对襟衫”),佩戴五彩彩带,展示畲族独特的服饰工艺;

饮食文化:节日期间,家家户户准备“四点金”(糯米丸,染红,象征喜庆)、鸡、鱼等供品,以及“茶籽糯”制成的糕点,款待亲朋好友。

四、传承现状:非遗保护与挑战

2007年,潮州“畲族招兵节”被列入第二批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成为畲族文化的重要品牌。目前,凤凰山区(如李工坑、石古坪等村)仍有活态传承,通过建立畲族文化展览馆、认定非遗传承人(如雷木生、雷裕发等区级传承人)、纳入潮州文化保护条例等方式,推动招兵节的传承与发展。仍面临一些挑战:法师文化素质参差不齐、族内法规不宜对外公开、年轻人参与度下降等,亟需通过政策支持、教育普及等方式加以解决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