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、秋季第四个节气,一般在每年公历9月22日至24日交节;当太阳到达黄经180°时即为秋分。古人以“分”为“平分、半”之意,《春秋繁露·阴阳出入上下篇》言:“秋分者,阴阳相半也,故昼夜均而寒暑平。”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赤道,全球各地(极区除外)昼夜几乎等长;此后太阳直射点南移,北半球昼短夜长、昼夜温差加大,气温逐步下降。按气候学标准,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广大地区,日平均气温多降至22℃以下,进入物候意义上的秋季。
历史渊源与文化地位
秋分是我国古代最早确立的节气之一,早在春秋以前人们就用“土圭测日影”确定春分、秋分、夏至、冬至四至点,战国时期已形成较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序列。古籍《礼记》载“天子春朝日,秋夕月”,说明秋分与“祭月”礼制相连;因秋分当天不一定有圆月,后世将“祭月”礼俗调至农历八月十五,遂成今日之中秋。明清时期,帝王于北京月坛行祭月之礼,体现了秋分在传统礼制文化中的重要地位。
传统风俗
祭月与拜月:古有“春祭日,秋祭月”之制,秋分曾是传统“祭月节”,后礼仪多移至中秋,皇家于月坛祭月,民间亦有拜月习俗,寄托团圆与美好愿望。
竖蛋:“秋分到,蛋儿俏”。各地流行在秋分尝试把新鲜鸡蛋竖立起来,简单有趣,成为广受喜爱的应时小游戏。
粘雀子嘴:岭南等地农家于秋分煮不包心的汤圆,用竹签插在田边地坎,寓意“粘住雀嘴”,祈愿不遭鸟害、五谷丰登。
吃秋菜与喝秋汤:岭南客家在秋分采食野苋菜(称“秋碧蒿”),常与鱼片同煮为“秋汤”,寓“洗涤肝肠、阖家安康”。
送秋牛:民间印制“秋牛图”(载有节气与农事内容),挨户相送并即兴说吉祥话,俗称“说秋”,以劝农时不误、祈愿丰收。
放风筝:秋高气爽、风力适宜,儿童与成人多在此时放风筝,既应时令又寓庆丰年之意。
农事与当代意义
农事节律:秋分前后进入“三秋”(秋收、秋耕、秋种)大忙。华北多在秋分播种冬小麦,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忙于晚稻收割、翻耕整地、备播油菜;不利因素主要是干旱或连阴雨,需“抢晴收割、适时早播”,以避早霜与霉烂风险。
现代设立:自2018年起,国务院批复将每年秋分设立为“中国农民丰收节”,以礼赞丰收、弘扬农耕文化,凝聚全社会关注农业、关心农村、关爱农民的合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