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冬吃饺子的由来故事

admin

交子之时:古人把季节或年份更替的节点称作“交子”。大年三十是“旧年与新年之交”,立冬则是“秋季与冬季之交”,因此要吃饺子,寓意顺应时序更替、纳福迎新。此说在北方尤为流行。

医圣“娇耳”与御寒传说:相传东汉末年,张仲景见百姓冬日冻耳,便在冬至搭棚施药,熬制含羊肉、辣椒及祛寒药材的汤,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“娇耳”,煮食与汤同给乡亲取暖治冻疮,后人遂称此食物为“饺子/饺耳”。由此衍生出立冬、冬至吃饺子以“护耳御寒”的民俗说法与俗谚“立冬不端饺子碗,冻掉耳朵没人管”。

二、历史脉络与名称演变

立冬吃饺子的由来故事

饺子源流可追至三国前后,彼时称“馄饨”,多为连汤而食;至唐代基本定型为今日捞出装盘之形;宋代称为“角儿”,为“饺子”一词的词源;元代称“扁食”;清代又出现“饺儿”“水点心”“煮饽饽”等称谓。饺子在北方长期为家常主食,逢年过节寓意团圆与吉庆。

三、地域习俗与口味

在北京、天津等地,立冬有吃饺子的习惯;天津“老天津卫”还流行用夏天购置、经糖化贮存的倭瓜(番瓜)做馅,常配醋与蒜同食,风味独特。与此我国幅员辽阔,南方在立冬多以鸡鸭鱼肉或地方进补菜肴为主,如羊肉炉、姜母鸭、麻油鸡、四物鸡等,形成与北方不同的“补冬”饮食风貌。

四、民俗寓意与当代传承

除了“交子之时”与“护耳御寒”,立冬吃饺子也被视为对劳动一年的犒赏、对家人健康的祝愿。当代社会中,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热销,既是饮食选择,也是对节气文化与家庭团聚氛围的延续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