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月是新年伊始,人们讲究“讨口彩”,忌说“破”“坏”“没”“死”“光”“鬼”“杀”“病”“痛”“输”“穷”等不吉利字眼;也忌婴儿啼哭(视为“没头彩”,兆示疾病、凶祸),若小孩犯错,家长多以“童言无忌”化解,避免呵斥导致啼哭。
行为与生活禁忌
忌动扫帚与倒垃圾:正月初一多数地区禁止动用扫帚,认为会“扫走运气”或引来“扫帚星”招致霉运;若需打扫,需从外向内扫(避免将财运扫出),且当日不倒垃圾(视为“聚财”,防止“肥水外流”)。部分地区初一至初五忌扫地、泼水,连污水也不外泼。
忌打碎器物:正月打碎碗、盘、玻璃等物品被视为“破产”的预兆,若不小心打碎,需立即说“岁(碎)岁平安”“落地开花,富贵荣华”等吉祥话化解。
忌动针线:正月初一、初七、初九、正月十一至十四等多天忌动针线(如初一怕“扎破财运”,初七怕“扎魂”),认为会招致不顺(如“扎烂鞋”“扎伤眼睛”)。
忌洗衣:正月初一、初二传统上是“水神生日”,忌洗衣(尤其是女子的衣物),否则会得罪水神,影响全年运势。
忌睡午觉:正月初一忌睡午觉(称为“禁昼寝”),古训认为“懒散”会影响全年事业运,需保持勤劳。
饮食禁忌
忌吃稀饭、荤食与吃药:正月初一传统上忌吃稀饭(古时穷人才吃稀饭,怕全年贫穷)、荤食(因杀生不吉利,且需“吃斋”寓意“积德”),也不宜吃药(除非重病,否则认为“全年都会生病”)。
忌吃鱼头鱼尾:过年期间的鱼被视为“有余”的象征,吃鱼时需留下头尾,寓意“来年还有剩余”,避免“吃光”好运。
忌吃特定食物:部分地区初一忌吃鸭煮粉干(“鸭”与“押”谐音,“粉干”如绳索,怕来年吃官司);正月初七(人日)忌吃稀饭(怕“穷”)。
社交与出行禁忌
忌催人起床:正月初一早上忌催促他人起床(尤其是长辈或客人),认为会让对方“整年被催促做事”,影响其运势。
忌讨债与被讨债:正月(尤其是初一)忌讨债(无论是债主上门还是向他人讨债),认为“讨债”会带来“晦气”,全年都不顺利;同时也忌向他人借钱(怕“借运”)。
忌出远门:正月初三(赤狗日,与“赤口”同音,易与人争执)、初四(灶王爷查户口)、初七(人日,需“居家安宁”)等多天忌出远门;初五前(破五前)也多有“不宜远行”的说法,认为“不出门”能“守住财运”。
忌带外人回家:除夕夜忌外人突然闯入(视为“破坏团圆”),即使是串门、讨债也不允许;正月期间,未出年界(正月初五前)忌探望病人(怕“带晦气”),不与丧事孝服未满的亲戚来往拜年(怕“沾染厄运”)。
特殊人群禁忌
出嫁女儿:正月初一、四、五回娘家(部分地区忌初一回门,因“初一回门会把娘家吃穷”),需夫婿同行,且在娘家吃午饭,晚饭前赶回婆家(避免“留住娘家”);正月初七忌在娘家过夜(怕“带走娘家的福气”)。
未婚青年与儿童:未婚青年男女忌吃“猪蹄子叉叉”(形状像“叉人”,怕“找不到对象”);儿童忌吃鸡爪子(怕“写字潦草”)、猪鼻孔肉(怕“贪吃”)、敬过神的菜饭(怕“沾染晦气”)、猪尾巴(怕“长大后被人牵着走”)。
孕妇与产妇:孕妇忌看“丧事”(怕“沾染晦气”,影响胎儿);产妇(生小孩未满月)忌进入他人家中(视为“空肚子进屋”,于主人不利)。
祭祀与信仰禁忌
忌祭灶与见死禽死兽:腊月二十九(或三十)祭灶日,忌妇女做针线活、洗衣服(怕“得罪灶神”);正月忌将山上野外死的雀鸟野兽带回家(视为“不祥之兆”),若见到需立即告知树木(而非他人,怕“传祸”)。
忌移动大型家具与吹口哨:正月忌随意移动火坑中的“三脚”(视为“一家之主”,移动会“不安居”);忌用脚踩灶、在灶上烘衣物或鞋袜(视为“对灶神不敬”);忌在屋里吹口哨、打呵欠、敲锣(认为会“引鬼怪入门”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