惊蛰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之一,较雨水节气平均升高3℃以上。除东北、西北地区仍被冬日景象笼罩外,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升至0℃以上: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达3~6℃,沿江江南地区超过8℃,西南和华南地区更是达到10~15℃,部分地区已呈现“桃红柳绿、春意盎然”的仲春景象。
2. 春雷乍动,“惊蛰始雷”地域差异显著
惊蛰时节,冷暖空气交替频繁,春雷开始出现,但“惊蛰始雷”的说法仅与沿江江南地区的气候规律吻合。就多年平均而言,云南南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,北京初雷日则在4月下旬。春雷的产生是大地湿度渐高、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湿热空气势力较强的结果,而非昆虫“听雷惊醒”的直接原因。
3. 降水渐增但分布不均,部分地区春旱凸显
惊蛰期间,我国大部分地区雨水增多,但华南中部和西北部降雨总量仅约10毫米,继常年冬旱之后,春旱常在此时露头。此时小麦孕穗、油菜开花正处于需水关键期,春旱易成为影响小春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。
4. 物候特征鲜明,标志仲春来临
古人将惊蛰分为三候:“一候桃始华”(桃花鼓蕾、含苞待放)、“二候仓庚鸣”(黄鹂鸣叫、迎春报喜)、“三候鹰化为鸠”(鹰躲起来繁育后代,鸠鸟增多、鸣叫求偶)。这些物候现象共同描绘了仲春时节万物复苏、生机勃发的画面。
5. 农耕大忙开启,春耕由南向北推进
“到了惊蛰节,锄头不停歇”是惊蛰时节的典型农谚。江淮地区小麦拔节抽穗、蔬菜长苗、果树萌芽开花;华南地区早稻播种抓紧进行(需注意防寒);北方地区春耕渐次展开。农谚还提醒“冷惊蛰,暖春分”,若遇低温阴雨,需避免盲目早播。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