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择定吉日:传统习俗中,砍树前需选择无凶险的大吉大利之日,认为吉日能规避意外、保佑过程平安。部分地区还会结合树龄、树种调整日期,如古梅山地区强调“看日子”是砍树的首要步骤。
2. 烧香祭拜与沟通:在选定吉日,于树下点燃香烛,摆放酒、食物(如糍粑、雄鸡)等祭品,向树神说明砍树原因(如生活所需、安全因素),请求其谅解并提前搬离。佛家建议提前三天祭祀,诵经(如《玉皇心印妙经》《心经》)或持咒(如八大神咒),以慈悲心化解可能的怨气。
3. 张贴红纸与燃放鞭炮:部分地区的传统是在树干上张贴写有伐树日期的红纸,用鲜艳的颜色告知树神;同时燃放鞭炮,以热闹的声响“通知”树神,象征对树神的敬畏。
4. 举行正式仪式:对于古树、风水树或寺庙/茶亭旁的树,需由专业锯匠或法师主持仪式。例如梅山地区会用斧头挖浅洞,放入大钱(或纸钱)、米,念咒画符(如“黑暗诀”“七子诀”)封禁树神,请求其迁移至安全之地;仪式结束后还需解开禁制(如划线断路),防止鬼神跟随。
二、砍树前的忌讳讲究
1. 禁砍特定树木:① 古树与名木:年代久远(如百年以上)或具有历史、文化价值的树木(如古梅山地区的千年银杏、樟树),被视为“活的文物”,受法律保护,严禁砍伐;② 水口树:村庄或风水区域入口处的树木,掌管一地风水,砍伐可能导致村运衰败;③ 寺庙/茶亭/坟旁树:被认为是佛祖、死者或神灵的化身,砍伐会遭报应(如传说中的恶疾、怪异事件);④ 特定树种:碗口粗的松树、椿树、栗树、樟树、枫树等,民间认为易“成精”或有邪气,不宜砍伐。
2. 禁选不当日子:避免在“禁伐日”砍树,如《礼记·月令》记载“孟春之月(春季之一个月)毋伐大树”“季春之月(春季第三个月)毋伐桑柘”,初春时节树木复苏,砍伐会破坏生态平衡;民间忌讳在“凶日”(如每月的最后一天、节气交替日)砍树,认为会招来厄运。
3. 禁不当行为与言语:① 砍树前及过程中,忌讲“龙、蛇、虫、虎、豹”等动物名称,需用替代语(如“溜”“猫”),避免惊动树神或邪灵;② 忌早饭夹生、打烂碗或小孩哭闹,民间认为这些是“不祥之兆”,预示砍树时会出安全事故;③ 砍树时忌高声大叫,以免惊扰树神,引发不满。
4. 禁随意处置树根与枝叶:砍树后,忌留下树根(认为树根未完全死去,会影响家中地基稳定);忌用化学试剂毒杀树根(残留的化学物质会导致土壤寸草不生,破坏家中风水);部分地区要求将砍下的树往山上倒(树尖在上、蔸在下),寓意“生生不息”,避免“无翻身之意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