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沙的婚俗融合了传统“六礼”(纳采、问名、纳吉、纳征、请期、亲迎)的框架与本地特色,既有封建包办性、迷信性残留,也有近代以来文明婚礼的革新痕迹,整体注重仪式感与家庭。
1. 媒妁之言与合庚定亲
传统长沙婚俗以“媒妁之言”为核心,男女双方需通过亲友或媒人介绍认识。男方首次见女方时,有“扮买猪肉”的习俗(女方需躲在门缝或泡茶观察,避免直接挑选)。双方相中后,男方将男方生庚(年月日时,用红笺书写)送至女方家,称“发草八字”;女方若认可,回以女方生庚,称“回八字”。随后双方将生庚写于红绿庚书(男红女绿)交换,称“拨庚”。此过程需请星相家推算八字是否相合,合则继续推进,不合则男方需在7日内退还女八字,俗语“男八字满天飞,女八字一七归”即指此。
2. 聘礼与回礼
定亲后,男方需给女方送聘礼(又称“大聘”“彩礼”),金额及物品(如金饰、鸡鹅、烟酒等)需双方提前协商。女方收受聘礼后,通常会将部分用于添置新房家用,并回赠男方父母一个大红包(一般不低于2万元,视男方条件而定),用于请女方其他长辈。男方还需给女方“三金”(金戒指、金项链、金耳环),经济条件好的可加金手镯。
3. 选吉日与过礼
婚期由男方请星相家根据双方生辰八字推算,选定后需提前通知女方,女方择定其中一天作为婚期。婚期前12天,男方将新妇服饰、喜酒肴馔送往女家,称“过礼”;女方则将妆奁(陪嫁物品)送至男家,陈设洞房,称“铺房”。铺房时需注意:女方送嫁妆的人数为双数,嫁妆中必有“四铺四盖”(四条被子、四条褥子),且被子图案以喜庆色彩为主。
4. 迎亲与接亲习俗
传统迎亲用四人或八人抬的花轿,导以旗锣鼓伞、鹅笼(内装成双鸡鹅,象征“不离不弃”,源于“奠雁”古礼)。花轿抵女方家时,娘家人会“堵门”(留一门缝),新郎需向门缝中塞“挡亲礼”(十张红纸信封做的“聘书”+装着1元、5元等不同面额的红包),直至女方家人满意才放行。新娘上轿前需“开容”(用五彩绒线绞去面部茸毛,修整鬓角与眉毛),并由“全福太太”(丈夫健在、有子有女、无孕在身)主持;开容时忌孕妇、月事妇人观看,怕影响新娘容颜。新娘上轿时需换婚鞋,且上轿前不能脱鞋,避免带走娘家财气;长沙县部分地区有“抱新娘”习俗,由亲友将新娘背至堂屋。
5. 拜堂与洞房仪式
新娘到男家后,需跨火盆(象征驱邪),然后与新郎拜堂(传统为“三拜”:一拜天地、二拜高堂、夫妻对拜)。拜堂后,新人入洞房,需“合卺”(喝交杯酒,用一瓠分为两瓢,各执一瓢饮尽,象征“合二为一”);牵亲娘会将红枣、花生、桂子、瓜子撒于床上,寓意“早生贵子”。洞房摆设需成双成对(如床单、被子、枕头),且忌摆玩偶(认为“犯小人”)。
6. 闹洞房与回门
晚上闹洞房是传统环节,同辈亲朋好友会通过“逗笑新娘”“新郎许誓言”“互吃苹果”等游戏表达祝福,部分地区有“拖新郎父亲”(如让新郎父亲扮“烧火老倌”,头戴高尖帽、脸涂炭灰、腰系红绸,推土车接新娘)的习俗,增添喜庆氛围。婚礼后第三天,新人需“回门”(携四件长辈喜欢的礼品,如烟酒、保健品),着婚礼当天的好形象前往女方家。到女方家后,新人需向父母及亲友敬酒、问好,饭后邀请女方父母及亲人到新郎家做客,至此婚礼流程基本结束。
7. 农村特色习俗
长沙农村婚俗保留更多传统痕迹:接亲时男方需带100个包子、100个饼(象征“百子百福”);需给双方父母敬“改口茶”(新人改口称对方父母为“爸”“妈”,父母给红包);若有爷爷奶奶、外公外婆,男方需给每人包大红包;接亲人数需为单数(去时),回时为双数(象征“成双”);需有1个童男提“子孙桶”(象征早生贵子);女方需准备“四铺四盖”(四条被子、四条褥子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