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月初十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,承载着对自然、土地与农耕的敬畏,其别称多与石头、土地及鼠类传说相关,具体如下:
1. 石头节(石不动)
这是正月初十最核心的别称,源于古代对石头的崇拜。石头是农耕社会中磨盘、石臼等关键生产工具的核心材质,被视为“土地的精华”(土生石、石生土,循环不息)。民间认为正月初十是“石头神”的生日,禁忌搬动石器、开山打石或以石盖屋,否则会惊扰神灵、影响庄稼收成。部分地区还有“抬石头神”的习俗:初九夜将瓦罐冻结在平滑石头上,初十由十人轮流抬罐奔走,若石头不落地则预示丰收。
2. 地日(地生日)
正月初十被称为“地日”,与“九天日”的排序逻辑相关(初九为“天日”,皇天后土,初十顺理成章为“地日”);也有说法认为“十”与“石”谐音,石头是大地的组成部分,故以“地日”指代。此日习俗包括祭拜大地、观察天气预判年景(如初九夜将瓦罐冻于石上,初十抬罐行走,石头不落则兆丰年)。
3. 十子日
“十”与“子”谐音,象征“多子多福”。此别称与石头崇拜相关——石头被视为“永恒”与“繁衍”的象征(如传说中禹生于石头、孙悟空从石头中蹦出),因此正月初十被称为“十子日”,寓意家族兴旺、子孙绵延。
4. 十指日
主要流行于山西忻州等地区,因当地妇女会在正月初十搓“莜面鱼鱼”(一手同时搓五根面鱼,共十根),象征“十指”劳作。搓好的面鱼会与蒸熟的花轿一起放置在墙角,供“老鼠娶亲”使用,体现了农耕文化中对劳动的重视。
5. 老鼠娶亲日(十指)
正月初十是民间传说中“老鼠娶亲”的重要日子,部分地区又称“十指日”(与搓面鱼习俗关联)。民间认为老鼠多居墙角、石缝,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,通过“老鼠娶亲”的仪式(如初十夜不点灯、早睡,或在墙角放置面饼),祈求老鼠远离住所、减少粮食损耗。这一习俗融合了对鼠害的厌恶与对自然的妥协。
这些别称共同构成了正月初十丰富的文化内涵,既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,也寄托了人们对丰收、多子与平安的美好期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