浅述关于除夕夜的来历

admin

“除夕”一词由“除”(去除)与“夕”(夜晚)组合而成,本义为“旧岁至此夕而除,明日另换新岁”。其作为农历岁末最后一天的夜晚,正式成为传统节日始于汉朝——汉武帝太初元年(前104年)颁行《太初历》,明确以夏历正月初一为岁首,相应将每年最后一天定为除夕。这一规定延续至今,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体系中连接旧岁与新年的关键节点。

二、历史渊源:从“逐除”到“除夕”

除夕的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“逐除”习俗。《吕氏春秋·季冬纪》记载,古人在新年前一天会通过击鼓的方式驱逐“疫疬之鬼”(即带来疫病的邪祟),以此祈求新年安康。这种“驱邪迎新”的仪式便是“除夕”节令的早期形态。西晋周处的《风土记》首次明确“除夕”的名称,书中提到“除夕之夜,各相与赠送,称为‘馈岁’;终夜不眠,以待天明,称曰‘守岁’”,进一步丰富了这一节日的内涵。

浅述关于除夕夜的来历

三、传说典故:年兽与夕兽的传说

除夕的习俗多与民间传说相关,其中流传最广的是“年兽”与“夕兽”的故事。

年兽传说:远古时期,有一只名为“年”的凶猛野兽,每到腊月三十便会闯入村庄捕食人畜。人们发现“年”惧怕红色、火光与响声,于是在除夕夜贴红纸、燃爆竹、点篝火,最终将“年”吓跑。此后,这些做法逐渐演变为贴春联、放鞭炮、守岁的习俗。

夕兽传说:另一种说法是“夕”兽(四角四足的恶兽)每到腊月底便下山祸害乡邻。某年除夕,一位婆婆救下一个饥饿的孩子,孩子教村民多砍竹节并挂红布。当“夕”来袭时,村民点燃竹节(湿竹节遇火爆裂发出巨响),同时用红布遮挡门户,“夕”被吓跑。虽孩子牺牲,但这一传说解释了除夕“守岁”“挂红”“放爆竹”的由来。

四、核心习俗的形成

除夕的习俗历经千年演变,逐渐固定为以下几项:

守岁:源于魏晋时期,古人在除夕夜通宵不眠,既是对旧岁的惜别(年长者“辞旧岁”,珍爱光阴),也是对新年的期盼(年轻人“延父母寿命”)。如今,守岁已成为家人团聚、共话家常的重要时刻。

贴春联与放爆竹:均起源于“驱邪”传统。春联由古代“桃符”(悬挂桃木板以驱邪)演变而来,红纸黑字的春联象征喜庆与吉祥;爆竹最初是燃烧竹节发出的爆裂声,用于吓退邪祟,后来演变为爆竹,成为新年到来的标志。

吃年夜饭:又称“团圆饭”,是除夕的核心活动。家人围坐一桌,品尝丰盛菜肴(如北方的饺子象征“更岁交子”,南方的年糕寓意“年年高”),象征家庭团圆与来年丰收。

祭祖:除夕是传统祭祖节日,人们通过摆放供品、上香叩拜等方式,缅怀祖先、传承孝道,祈求祖先庇佑子孙平安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