维度 | 白露 | 寒露
节气序位与太阳黄经 | 秋季第3个节气;太阳到达黄经165° | 秋季第5个节气;太阳到达黄经195°
时间范围 | 每年公历9月7—9日 | 每年公历10月7—9日
气候特征 | 夏秋过渡,天气转凉,昼夜温差明显增大,早晚偏凉 | 天气由凉转寒,昼夜温差大,露气更冷,快要凝结成霜
物候关键词 | 鸿雁来、玄鸟归、群鸟养羞 | 鸿雁来宾、雀入大水为蛤、菊有黄华
民俗提示 | “白露身不露” | “寒露脚不露”
上述时间、黄经与物候信息源自权威气象与主流媒体科普资料。
二 气象与物候差异
气温与露水状态:白露时“露”因夜间降温而白,体现一个“凉”字;寒露时“露气寒冷,将凝结成霜”,体现一个“寒”字,整体气温较白露更低。寒露期间冷空气活动更频繁,是一年中平均气温下降幅度更大、降水减少速率最快的节气之一,昼夜温差大、秋燥明显。
天空与生态景象:白露后候鸟开始大规模南迁;到寒露,鸿雁多为“来宾”(后至批次),海边可见“雀入大水为蛤”的物候记载,且“菊有黄华”,深秋景象更为鲜明。
三 对农业与生活的影响
农事节奏:寒露至霜降前后是秋熟作物成熟与越冬作物播种的秋收秋种大忙期。北方忙于玉米、红薯、大豆等收获及冬小麦播种;南方晚稻处于抽穗灌浆关键期,需防范“寒露风”(秋季冷空气南下导致的显著降温)带来的减产风险。
起居与习俗:俗语“白露身不露,寒露脚不露”提示从白露的“别着凉”到寒露要重视足部保暖。寒露前后晴朗少雨、昼暖夜凉,适合登高赏红叶、赏菊、品蟹、饮秋茶等户外活动。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