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岛地区有“立秋开头坐一坐,来年春天挨顿饿”的俗谚,强调立秋是农事的关键节点,提醒农户加紧完成田间管理、收割等准备工作,以确保粮棉丰收。民间还有“秋,秋,六月二十头”的说法,若立秋推迟至农历七月,则有“七月立秋,逢莱不收”的担忧;若立秋下雨,则被视为吉兆,有“立秋,哪里下雨哪里收”“入伏下雨伏里旱,立秋下雨好吃饭”的谚语,认为雨水充足有利于后续作物生长。
2. 饮食习俗:饺子、渣与“贴秋膘”
饺子:立秋日吃饺子是青岛及周边地区的传统,俗语称“立秋的饺子入伏面,吃了夏天不出汗”,既是对夏季清淡饮食的调整,也寓意补充体力、抵御即将到来的秋冬寒冷。
渣(小豆腐):莱西地区立秋必吃“渣”,用豆沫和青菜 *** 而成,形似小豆腐。民间认为“吃了立秋的渣,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”,具有调理肠胃的作用。
“贴秋膘”:虽非青岛特有,但青岛人将“贴秋膘”融入本地饮食,如吃饺子、包子等面食,或选择海鲜(如新鲜梭子蟹)作为秋季进补的选择,呼应“以肉贴膘”的传统,同时结合本地海鲜资源。
3. 禁忌与讲究:忌洗澡、看时分
忌洗澡:莱西、即墨等地立秋日忌到河、湾中洗澡,认为“立秋洗澡,身上要长秋狗子(痱子类小疙瘩)”,这一习俗源于对夏季出汗后毛孔张开、易受凉或感染皮肤病的防范。
看时分识天气:青岛民间将立秋日的时分与后续气候关联,有“朝立秋,凉飕飕;夜立秋,热到头”的说法,通过立秋时刻判断秋季气温走势,指导生活和农事安排。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