株洲过年习俗有什么?

admin

株洲地处湘东,是湘楚文化交汇之地,过年习俗既有湖南共有的“辣”“团圆”底色,也融合了炎帝文化、客家文化等地域特色,涵盖祭祖、祈福、饮食、文艺等多个维度,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与文化传承感。

一、祭祖祈福:慎终追远与新年愿景的融合

1. 炎帝陵祭祖:作为炎帝神农氏的陵寝所在地,炎陵县及周边民众过年期间必到炎帝陵祭祀。人们携带家禽、香烛、纸钱等,在祭祀大殿或始祖坟前宰杀祀愿,祈求炎帝保佑新年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。这一习俗传承已久,每年春节景区游客如织,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重要仪式。

株洲过年习俗有什么?

2. 茶陵客家人烧“架香”祈福:茶陵八团乡、沛江村等客家聚居地的“架香节”是春节特色活动。村民用枫树、檀树、腊树等5种木材层层累加成“天香”(三角形或四角形),底部垫红砖并放盐、米、豆等避邪镇妖,由专职“点香手”从顶端点燃,寓意“五谷丰登”。烧香后还会舞火龙灯,祈求家运昌盛。

3. 炎陵“送穷鬼”:正月初三清晨,炎陵家家户户将囤积两天的垃圾倒至路边,用簸箕扣住,燃三根香、放三只鞭炮,同时喊“穷鬼去,富鬼来”,寓意送走贫穷,迎来富裕。这一习俗体现了民众对新年的美好期盼。

二、特色文艺:民间艺术的鲜活传承

1. 攸县“唱插话”:攸县巨田村流传300多年的原生态音乐,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每年正月十二至十五,村民以攸县方言传唱、对答,内容围绕村中一年来的事件(如收成、婚丧嫁娶),汇报过去、展望新年,祈求吉祥平安。演唱无需乐器伴奏,形式类似山歌对唱,充满乡土韵味。

2. 炎陵“三人龙”:炎陵沔渡镇的传统民间舞蹈,包括布龙、香火龙等类型。春节期间,舞龙队会“下帖”邀请主家(多为新建房屋者),3位舞龙师傅配合7位乐师,伴随锣鼓、唢呐声舞动。布龙飞舞穿梭,香火龙夜间点亮,寓意“福禄寿喜”“家运兴旺”,围观群众一路跟随,互道新年祝福。

3. 醴陵“开笔仪式”:醴陵作为“陶瓷之都”,沩山等陶瓷产区的画家、工人会在正月初二举行开笔仪式。画家先写“福”字赠予在场人员(视为新年珍贵礼物),随后共同作画,寓意“新年吉祥如意、瓷厂生意兴隆”。这一习俗传承至今,成为陶瓷文化与春节的融合载体。

4. 乡村皮影戏: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皮影戏是株洲乡村春节的热门娱乐。艺人用牛皮、驴皮 *** 人物、景色,在白布后操纵,配合民间音乐与唱腔,演绎《西游记》《三国演义》等故事。演出场地朴素(用桌椅拼成戏台,幔帐围挡),却充满喜庆氛围,深受村民喜爱。

三、年夜饭与饮食:舌尖上的团圆与吉祥

株洲年夜饭以湘菜为主,注重“团圆”“吉祥”的寓意,传统菜品包括:

全家福(头碗):杂烩菜(肉丸、蛋卷、猪肚丝、冬笋、香菇等),象征“和合美满”,是宴席的首上之菜;

虎虎生威(虎皮扣肉):猪后臀尖肉炸至金黄、蒸透,倒扣盆中,肥而不腻,寓意“日子红红火火”;

三阳开泰(家常羊肉火锅):用马家河黑山羊(本地优质品种)焖煮,汤汁浓酽,象征“吉祥如意”;

蒸蒸日上(腊味合蒸):腊肉、腊鸡、腊鱼叠放,加剁辣椒蒸制,腊香浓郁,寓意“生活步步高升”;

年年有余(清蒸鲈鱼):鲈鱼整只清蒸,保留全须全尾,寓意“年年有剩余”。

糍粑是春节特色点心,全家一起打糍粑(用糯米蒸熟后捣烂成型),口感香甜,象征“团圆”;冻米糖由糯米、芝麻、花生等制成,香甜酥脆,是春节期间馈赠亲友的必备零食。

四、其他习俗:细节中的年味

守岁:除夕夜家人围坐火盆(或电视机前),聊天、吃零食,等待新年钟声敲响。守岁时大人会给晚辈讲家族故事,传递“珍惜团圆”的理念;

拜年礼仪:初一儿孙向长辈拜年,说“新年好”“恭喜发财”,长辈给晚辈“压岁钱”(用红包装好,寓意“压祟”);初二开始走亲戚,遵循“初一崽(儿子给父母拜年)、初二郎(女婿给岳父母拜年)、初三初四拜街坊”的顺序,增进亲情与邻里感情;

放鞭炮:除夕当晚放三次鞭炮(吃团年饭前、新年钟声敲响时、初一早上开门时),寓意“辞旧迎新”“驱邪避灾”。鞭炮声是春节的“背景音”,象征“热闹”与“希望”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