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,源自天文观测(太阳到达黄经315度),标志着冬季结束、春季开启,是“四立”(立春、立夏、立秋、立冬)之一,代表四季循环的起点。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(太阳到达黄经0度),此时太阳直射赤道,全球昼夜平分,是“二分”(春分、秋分)之一,反映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及四季的中期节点。
两者的核心差异
1. 时间不同:立春固定于每年公历2月35日,是春季的“开场”;春分固定于3月2022日,是春季的“中场”。
2. 天文意义不同:立春强调“开始”,是天文意义上春季的起点(古代“四立”划分四季);春分强调“平分”,既是春季三个月的中点,也是昼夜时长相等的节点(昼夜各12小时)。
3. 气候特点不同:立春时,全国多数地区仍处于“乍暖还寒”状态,气温回升缓慢,冷空气活动仍频繁(如“倒春寒”),北方多地仍可能有降雪;春分时,气温明显回升,南方进入“前汛期”(雨水增多),北方土壤解冻,越冬作物进入生长阶段,但仍需防范“倒春寒”。
4. 农事活动不同:立春是春耕备耕的启动期,农民开始耙耢保墒、积肥等准备工作;春分是农耕的关键期,北方种植春麦、玉米等作物,南方进行水稻播种,同时也是植树造林、果树修剪的适宜时期。
哪个代表春天的开始
立春是传统意义上春天的开始。自秦代以来,中国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起始,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结束,风和日暖、万物生长的春季开启。这一划分符合古代天文历法对四季的界定,也与“一年之计在于春”的传统观念相契合。
你可能想看: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