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节有什么特殊习俗

admin

端午节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,保留了许多极具文化内涵的特殊习俗,涵盖饮食、竞技、祈福、辟邪等多个维度:

1. 吃粽子

粽子是端午节更具代表性的食物,古称“角黍”“筒粽”。早期为祭祀用品,晋代成为端午固定食品。传统粽子以糯米为原料,北方多包红枣、豆沙(甜味),南方多包猪肉、蛋黄(咸味),部分地区还有碱水粽(用草木灰水浸泡糯米)。吃粽子的习俗源于纪念屈原,百姓将米团投入江中以防鱼虾啃食其身体。

端午节有什么特殊习俗

2. 赛龙舟

赛龙舟是端午节更具活力的集体活动,已有1500多年历史。相传起源于楚国人追赶屈原或打捞其尸体,后演变为祈求农业丰收、驱邪攘灾的民俗。唐代起成为宫廷与民间的共同娱乐,现被列为全国正式体育竞赛项目。竞渡前需“请龙”“祭神”,部分地区还有“抢鸭子”“挂彩旗”等配套活动。

3. 挂艾草菖蒲

“清明插柳,端午插艾”是民间经典谚语。人们将艾草、菖蒲捆绑成束,插于门楣或悬于堂中。艾草象征“招百福”,其气味可驱瘟避邪;菖蒲叶片形似宝剑,寓意“斩千邪”。部分地区还会将艾草制成“艾人”“艾虎”饰品,或用艾草煮水沐浴,以预防皮肤病。

4. 佩香囊/五彩绳

香囊(又称“香包”“荷包”)内装白芷、川芎、芩草等中草药,外包丝布,香气扑鼻,有驱虫避瘟之效。小孩佩戴香囊还可作为襟头点缀,形状多为虎、豹、飞禽走兽等。五彩绳(青、红、白、黑、黄五色)象征五方五行,端午节清晨系于儿童手腕、脚腕,寓意避灾祈福,待夏季之一场大雨时抛入河中,象征送走瘟疫。

5. 饮雄黄酒/蒲酒

雄黄酒是将微量雄黄加入白酒或黄酒中制成,民间认为“饮了雄黄酒,病魔都远走”。雄黄具有杀菌驱虫功效,古代用于消毒防病,但因其含砷(有毒),现代多外用涂抹于儿童额头、耳鼻、手足心,或喷洒于墙壁门窗。蒲酒则是用菖蒲浸泡的酒,同样具有驱邪保健作用。

6. 射粉团/斗草

射粉团是唐代宫廷流行的端午游戏,将黄米角黍切成小块放在盘中,参与者用箭射中方可食用,考验“快准狠”的箭法。斗草是儿童喜爱的户外活动,两人手持草茎勾在一起拉扯,草不断的一方获胜,源于古代采草药的习俗,充满童趣。

7. 系长命缕/挂钟馗像

长命缕(又称“续命缕”“五色缕”)以五色丝线结成,悬于门首或系于儿童项颈、手臂,寓意避灾延年。钟馗像是端午辟邪的重要元素,传说其为唐代儒生,貌丑被除名后撞阶而死,后被附会为“捉鬼王”。民间在端午挂钟馗像,以镇宅驱邪,保佑平安。

这些习俗历经千年演变,融合了自然崇拜、历史传说与民间信仰,成为端午节独特的文化符号,传递着人们对健康、平安、团圆的美好祈愿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