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间各式各样乞巧活动

admin

穿针乞巧:这是最经典的乞巧方式之一,源于古代对“针线活计”的重视。方式多为女子用五彩丝线穿七孔针(或九尾针),若能顺利穿过,即为“得巧”;若线断或穿错,则视为“拙”。明清时期演变为“丢巧针”,即在阳光下晒一碗水至生水膜,将针轻放水面,观察针影形状——若影如云、花、鸟兽等,则为巧;若影粗如锤、细如丝,则为拙。

喜蛛应巧:流行于多地,以蜘蛛结网的形态判断巧拙。七夕晚,将捉来的喜蛛(多为红色小蜘蛛)放入首饰盒或器皿,次日清晨打开观察——若网结得方圆得体、疏密有致,即为“得巧”;若网杂乱无章,则为“拙”。这种方式源于古人对蜘蛛“巧织”的崇拜。

投针验巧:明代盛行的乞巧方式,需提前一天“晒水”(将水碗置于阳光下,形成水膜)。节日午后,女子将针轻放水面,借助水膜浮力使针不沉底,再观察针影——若影成梭、云、花等形状,即为巧;若影如棒槌,则为拙。这种方式注重“自然之力”的考验,充满趣味。

民间各式各样乞巧活动

赛巧(斗巧):带有竞赛性质的乞巧活动,形式多样。近代有“穿针引线比赛”(比速度与准确性)、“蒸巧饽饽”“烙巧果子”(比面食 *** 工艺)、“做巧芽汤”(七月初一泡绿豆/小麦发芽,七夕剪芽做汤,比芽的长度与整齐度)等。还有用面塑、剪纸、彩绣 *** 装饰品的“手工赛”,获胜者会受到称赞。

种生求子:以“种植”为主题的乞巧活动,源于对“生育”的祈愿。方式有三种:一是“壳板”——用纸板或木板铺土,七月初一种绿豆、小豆,摆小茅屋、小花木,做成“田舍人家”模样;二是“种生”——将绿豆、小麦等浸于瓷碗,长出芽后用红蓝丝绳扎成一束(称为“巧芽”);三是“水上浮”——用蜡塑牛郎织女、婴儿等形象,放在水上浮游。部分地区用巧芽取代针进行“抛芽乞巧”。

迎仙拜织女:以“拜织女”为核心的仪式性活动,多见于南方。如广州姑娘提前用彩纸、通草、线绳 *** 奇巧小玩意,将谷种、绿豆泡发芽(称为“拜仙禾”“菜”);初六晚至初七晚,穿上新衣、戴新首饰,焚香点烛,对星空跪拜七次(自三更至五更),祈求织女赐巧。拜仙后,姑娘们互相赠送小工艺品,增进友情。

饮食乞巧:以“巧果”为核心的饮食习俗,是乞巧节的特色。巧果又名“乞巧果子”,主要材料为油、面、糖、蜜,款式极多(如捺香、方胜等花样),宋朝时已街市出售。部分地区还有“花瓜”——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,作为供品。山东荣城有“巧菜”(酒杯中培养麦芽,以长短判定巧拙),浙江金华有“杀鸡”习俗(寓意牛郎织女无需报晓,永远相会)。

其他特色习俗:部分地区有独特乞巧方式,如浙江绍兴农村少女躲在南瓜棚下,夜深人静时听牛郎织女“悄悄话”,传说能听到则日后婚姻美满;广东、福建等地有“七姐会”,宗乡会馆摆香案(摆鲜花、水果、刺绣等),比香案 *** 精巧;闽南、台湾地区崇拜“七娘妈”(保护孩子的神),七夕为15或16岁孩子举行“”,酬谢七娘妈保佑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