团圆与“福橘”:合家吃年夜饭,长辈给晚辈分发红包与福橘(“橘”与“吉”谐音),寓意来年红火、吉祥。
“供岁饭”(隔年饭):以木制饭甑蒸白米饭,周围插十双朱红筷子、贴红纸扎红绳,撒“五子”(红枣、花生、瓜子、桂圆子、栗子),摆在厅堂至正月初四。
“筅堂”与“添财”:年前择吉日大扫除称“筅堂”;除夕将水缸添满,寓“添财”。
“长明灯”与迎新:除夕夜彻夜点灯,零点后点烛鸣炮迎新岁。
春联习俗:福州春联上方常留一段白纸(“白头春联”),源于清初悼念明末殉难皇帝的历史记忆。
守岁与“避债戏”:除夕通宵“守岁”(今多至零点);旧俗债户除夕躲债,跑到城隍庙看戏避债。
正月初一至初三
开门迎新:黎明开门,焚香鸣炮迎新春,讲究好彩头,逢人互道“恭喜”“发财”“平安”。
饮食讲究:早餐多食太平面(线面配鸡肉、鸭蛋)或年糕,寓“太平长寿”“年年高升”;有的老人吃素祈安。
拜年礼仪:小辈向长辈拜年,长辈给压岁钱或糖果、福橘;当日多“不出远门”。
禁忌:初一多忌讳,如不扫地、不打水、不挑担、不劈柴、不洗衣、不洗澡、不理发,不说不吉利话。
出嫁女儿回门:有“办春酒”邀女儿、女婿及外孙回娘家团聚的习俗。
正月初四至十五
初四“接神”:焚香迎接灶君回銮视事,商家开假、放鞭炮,工厂开工、机关上班。
初五“破五”:此前诸多禁忌自此可破,神前供品可撤,生活恢复常态。
初六“游乌石山”(乌山):古俗正月六日游乌石山寺,祈福游春。
初七“人日”:吃“七宝羹”(菠菜、芹菜、白菜、韭菜、芥菜、荠菜、葱蒜与米粉制羹)与“太平面”,剪五色纸为人形贴屏风或鬓角,寓意去邪延年。
初八“谷日”:祈谷、迎年境醮;又称“顺星节”,有放生、祭八仙等活动。
初九“玉皇诞”:上山进香“接玉皇”,书“天官赐福”贴门楣。
正月十一至十九“摆暝”:各祠堂祭祀祖先的仪式,16岁以上男丁参加,祈子孙繁衍。
上元灯节(正月十五):福州灯市自南后街兴盛,花灯有“菜头灯”“莲花灯”等;灯节期间有猜灯谜、迎神赛会等;旧俗“送灯”寓意“添丁”,常送至外甥16周岁。
水上船民贺年
正月初二至初四,福州疍民(水上船民)三五结伴携篮登岸,挨家挨户唱贺年歌(如“十二月花”),受贺人家以年糕等相赠,俗称“唱粿角”或“讨米齐”,寓“一年如意”。辛亥革命后此风渐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