除旧布新:字面意为“除去旧岁、更换新岁”。“除”有去除、更替之意,“夕”指夜晚,合起来就是岁末之夜、新旧交替之时,象征把过去一年的晦气、烦恼留在旧岁,以崭新的心态与面貌迎接新年。此日亦被视为新一岁的前夕与重要的时间分界点。
阖家团圆:被视为一年中最重要的“团圆夜”,漂泊在外的游子归家,家人围坐共享年夜饭,体现中国人对亲情与归属的重视。
祭祀祖先、慎终追远:以祭祖表达感恩与孝道,祈愿先人护佑来年平安顺遂,强化家族与文化的传承。
祈福纳祥、驱邪避疫:通过贴春联、门神、燃爆竹、挂红灯笼等仪式,寄托对来年吉祥、安康、兴旺的期盼。
由来与文化根源
名称与时间:古籍中“除夕”之名见于西晋周处《风土记》;“岁除”指一年最后一天,除夕即“岁除之夜”。因农历腊月有大小月之分,除夕多在腊月二十九或三十,故又称大年夜、除夜。
起源与礼俗:起源于上古岁末“逐除”与腊祭传统,先民于岁末击鼓、行“大傩”以驱疫疠之鬼,逐渐演变为除夕的除旧与祈福习俗。
传统习俗如何承载这些寓意
习俗 | 典型做法 | 寓意
年夜饭(团圆饭) | 家人齐聚,南北菜式各异,讲究“更岁交子”(如饺子)与“年年有余”(如鱼) | 团圆、丰收、富足
贴春联、年画、窗花、福字 | 门神镇宅、春联抒愿、“福”字倒贴取“福到” | 辟邪纳福、迎新喜庆
守岁 | 通宵点灯“照岁”,围炉夜话 | 驱邪避祟、祈愿长久
祭祖 | 设供上香、以序礼拜 | 慎终追远、感恩祈福
燃爆竹、挂红灯笼 | 开门爆竹、红灯高挂 | 辞旧迎新、红火吉祥
压岁钱 | 长辈给晚辈“压祟” | 平安护佑、吉祥成长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