适时进补祛寒气壮身体

admin

一 原则与时机

把握时机:一年之中以冬令(农历十、十一、十二月)为进补重点,民间亦有“三九补一冬,来年无病痛”。其中小寒—大寒为最寒冷时段,宜循序“引补”(先调脾胃再进补),更利于吸收与固本。

因人而异:并非人人需要药补。体质偏颇分为气虚、血虚、阴虚、阳虚,应辨证施补;体虚者以温补为主,体强者重在均衡饮食与作息。

适时进补祛寒气壮身体

四宜四戒:宜于阳气虚、易冬季发病者、夏病冬治、年老体弱者进补;戒胡乱进补、以贵贱论优劣、滋腻厚味碍胃、外感未愈即补(以免“留邪为寇”)。

二 吃对食物与简易药膳

日常膳食:以高蛋白、适量脂肪与充足碳水为纲,兼顾蔬果与奶类;多选温性与易消化食材,如羊肉、牛肉、鸡肉、鱼类、黑豆、核桃、栗子、桂圆、大枣,以及萝卜、白菜、菠菜等应季蔬菜,既御寒又利于代谢。

代表性药膳(因人而异,量随食量调整):

当归生姜羊肉汤:温中补血、祛寒止痛,适合阳虚畏寒者。

归芪蒸鸡:补气生血,适合疲乏无力、面色萎黄者。

原则:少咸多苦以养心气、固肾气,并注意维生素(尤其维C、A、B1、B2、烟酸)与微量元素的均衡摄入。

三 生活起居与保暖要点

作息养藏:冬季宜早睡晚起,保持较长休息,护持体内阳气。

重点保暖:重视背部(“阳中之阳”)与足部(“寒从脚下起”),外出注意头面与手部防风。

洗浴安全:冬季洗澡不宜过频,注意水温与室温,老人、儿童及心脑血管疾病人群更要谨慎。

适度日晒:择正午前后温和时段晒背与头部,助阳气生发、畅达百脉。

四 茶饮与中医外治辅助

暖茶优选:天寒可适量饮用性温的茶饮以驱寒,如黑豆茶、红枣茶、枸杞茶、熟普洱;含糖较高者(如红枣茶)宜控制总量。

足浴温阳:晚间温水泡脚,可加艾叶或姜片以温经祛寒;注意水温和时长,至全身微热、微微汗出即可;饭前、饭后半小时不宜足浴,结束后及时保暖。

艾灸保健:顺应“三九灸”(自冬至起每九日一次),家庭可做温和灸,每穴约15分钟、每次3–4个穴位,以温热舒适、无灼痛为度;建议在专业指导下辨证选穴与操作。

五 人群与禁忌及简易计划

人群与禁忌:

阳气虚(畏寒肢冷、夜尿多)与年老体弱者可适度温补;

易冬季发病(如慢性支气管炎、冻疮等)者重在温补与固护;

夏病冬治者(如哮喘等)趁冬季调养,减少来季复发;

感冒、发热、咳嗽等外感未愈时勿进补;脾胃虚弱、易腹泻者忌滋腻厚味;慢病人群与长期用药者应在医师指导下辨证施补。

7日简易执行表(可按体质微调):

周一/周四:主菜选羊肉/牛肉+根茎类(如萝卜、土豆)+深色蔬菜;

周二/周五:鸡汤/鱼汤+杂粮饭(如糙米、黑豆)+绿叶菜;

周三/周六:药膳日(当归生姜羊肉汤或归芪蒸鸡,按量择一);

周日:清淡易消化(如粥、蒸鸡、时蔬),给肠胃“减负”。

每日加餐可选大枣、桂圆少量;晚间温水泡脚;遇雾霾或严寒改为室内运动并注意通风。

注意:以上为健康科普与一般性建议,不能替代个体化诊疗。孕产妇、儿童、老年人、慢性病及用药人群请先咨询医生或中医师后再行进补与外治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