除夕守岁的来历及习惯

admin

除夕守岁的习俗可追溯至上古时期的“逐除”仪式。据《吕氏春秋·季冬纪》记载,古人在新年前一天会击鼓驱逐“疫疬之鬼”(即带来疫病的恶鬼),称为“逐除”。西晋周处的《风土记》首次明确“除夕”名称,并记录了“除夕之夜,各相与赠送(馈岁)、酒食相邀(别岁)、长幼聚饮(分岁)、终夜不眠(守岁)”的完整习俗,标志着守岁已成为系统的年节活动。

2. 传说与民间故事演变

守岁的习俗与“年兽”传说密切相关。相传,古代有一种名为“年”的凶猛怪兽,每到除夕夜便会闯入村庄伤害人畜。人们发现“年”惧怕红光、火光和响声,于是每到除夕便贴红对联、燃放爆竹、通宵点灯,以此吓退“年”兽。后来,“守岁”逐渐演变为全家团聚、共度除夕的方式,寓意“熬年”驱邪,迎接平安新年。

除夕守岁的来历及习惯

3. 文化内涵的深化

随着时代发展,守岁的意义从单纯的驱邪扩展为惜时与祈福的结合。汉代以来,守岁分为两层含义:年长者守岁为“辞旧岁”,表达对时光流逝的珍惜;年轻人守岁为“延年益寿”,寓意通过陪伴长辈延长其寿命。唐代以后,守岁更成为家人团聚、传承亲情的重要仪式,如唐太宗李世民《守岁》诗中“共欢新故岁,迎送一宵中”便体现了辞旧迎新的团圆主题。

二、除夕守岁的传统习惯

1. 核心仪式:通宵守夜

除夕夜,全家老小围坐在一起,点燃油灯或蜡烛,整夜不眠,等待新旧年交替的那一刻(通常为子时,即23:00至1:00)。这一过程中,家人会聊天、回忆往事、规划新年,营造浓厚的团圆氛围。现代社会中,“守岁”的形式虽有变化(如观看春节联欢晚会、抢电子红包),但“团聚”与“守夜”的核心依然保留。

2. 年夜饭:守岁的物质基础

守岁前的年夜饭是除夕最重要的环节,又称“团圆饭”“宿岁饭”。北方地区必吃饺子(形似元宝,寓意“招财进宝”),南方地区则以年糕为主(寓意“年年高升”)。年夜饭的菜肴多有吉祥寓意:鱼象征“年年有余”,柿饼寓意“事事如意”,长生果(花生)代表“长生不老”等。年夜饭的丰盛程度体现了家人对新年的美好期待。

3. 压岁钱:守岁的温馨环节

守岁时,长辈会给晚辈发放“压岁钱”(又称“压祟钱”),寓意“压住邪祟,保佑平安”。传说古代有一种名为“祟”的小妖,会在除夕夜摸孩子的头导致其生病,而用红纸包裹的铜钱能吓退“祟”。如今,压岁钱的形式逐渐多样化(如红包、电子转账),但长辈对晚辈的祝福与关爱始终不变。

4. 其他习俗:地域特色与文化延伸

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守岁特色:苏州人守岁时会等待寒山寺的除夕钟声(“姑苏城外寒山寺,夜半钟声到客船”);北京人家会在院子里铺芝麻秸,全家人踩上去(“踩岁”,寓意“踩碎岁月的痕迹,长命百岁”);云南众多少数民族则有互拜、送礼品、跳“阿细跳月”舞蹈等习俗,丰富了守岁的文化内涵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