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天干是古人用来纪年、纪月、纪日、纪时的基本符号,分别为: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(其中甲、丙、戊、庚、壬为阳干,乙、丁、己、辛、癸为阴干)。
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及方位,分别为:子(鼠)、丑(牛)、寅(虎)、卯(兔)、辰(龙)、巳(蛇)、午(马)、未(羊)、申(猴)、酉(鸡)、戌(狗)、亥(猪)(其中子、寅、辰、午、申、戌为阳支,丑、卯、巳、未、酉、亥为阴支)。
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按“阳干配阳支、阴干配阴支”的规则组合,形成六十甲子(如甲子、乙丑、丙寅……癸亥),用于循环纪年、纪月、纪日、纪时。
二、十二宫(五行寄生十二宫/长生十二宫)
十二宫是命理学中描述天干在十二月令(地支)下的生旺休囚状态的核心理论,涵盖事物从孕育到消亡的完整周期,包括胎、养、长生、沐浴、冠带、临官、帝旺、衰、病、死、墓、绝十二个阶段。
规律:阳天干(甲、丙、戊、庚、壬)顺排(从长生开始依次对应地支),阴天干(乙、丁、己、辛、癸)逆排(从长生开始反向对应地支)。
示例(以常见天干为例):
甲木(阳干):长生在亥(孟冬,阴极阳生)、沐浴在子(子月,万物初生)、冠带在丑(丑月,渐趋成熟)、临官在寅(寅月,阳气上升)、帝旺在卯(卯月,生机最盛)、衰在辰(辰月,盛极始衰)、病在巳(巳月,阳气衰退)、死在午(午月,阳气鼎盛后开始消耗)、墓在未(未月,万物收藏)、绝在申(申月,金克木,生机断绝)、胎在酉(酉月,阴气渐长)、养在戌(戌月,积蓄力量)。
乙木(阴干):长生在午(午月,火生木,阴木得助)、逆排至绝在酉(酉月,金克木,阴木受损)。
丙火(阳干):长生在寅(寅月,木生火,阳气初生)、顺排至绝在亥(亥月,水克火,生机断绝)。
癸水(阴干):多数流派认为长生在卯(卯月,水生木,得生)、绝在午(午月,火克金,金生水,但渐弱),部分流派将绝与墓调换(绝在未、墓在午),需根据具体命理体系调整。
三、天干与地支的对应关系(十二宫视角)
十二宫的核心是天干在各地支的状态,而非天干与地支的直接固定对应。但天干与地支的组合需遵循“阳配阳、阴配阴”的规则,例如:
甲(阳干)只能与子(阳支)、寅(阳支)、辰(阳支)、午(阳支)、申(阳支)、戌(阳支)组合(如甲子、甲寅、甲辰等);
乙(阴干)只能与丑(阴支)、卯(阴支)、巳(阴支)、未(阴支)、酉(阴支)、亥(阴支)组合(如乙丑、乙卯、乙巳等)。
通过十二宫可判断天干在某地支中的力量强弱(如甲木临官于寅,力量最强;死于午,力量最弱),为命理分析(如八字、大运)提供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