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分作为二十四节气中“平分秋色”的关键节点(昼夜均、寒暑平),自古便是农业生产“三秋”(秋收、秋耕、秋种)的大忙时节,也衍生出丰富的庆丰收习俗。
1. 秋祭与祭月:感恩天地的仪式
古代秋分有“朝日夕月”的传统,即春分祭日、秋分祭月。周朝时,天子会在秋分日于西门外“夕拜”月神,祈求月神保佑来年风调雨顺;民间则有扫墓祭祖的“秋祭”习俗,流程类似清明,包括祠堂祭祖、杀猪宰羊、请戏班唱戏等,以缅怀先人、感恩天地滋养。岭南地区还有“吃秋菜”习俗,将野生苋菜与鱼片同煮成“秋汤”,寓意“洗涤肝肠、阖家平安”。
2. 说秋与送秋牛:传递丰收祝福
旧时农村有“说秋”习俗,民间艺人被称为“秋官”,挨家挨户唱诵祈求丰收的吉祥话(如“秋分稻谷香,家家有余粮”),并送上印有全年农历节气和农夫耕田图案的“秋牛图”,提醒农户“秋耕正当时”,传递对丰收的期盼。
3. 竖蛋与粘雀子嘴:趣味与实用的结合
秋分日因地球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相对平衡,民间流行“竖蛋”游戏(将鸡蛋立起),既考验耐心,也象征“平衡与收获”;农户会将煮好的汤圆用竹签插在田间地头,称为“粘雀子嘴”,防止鸟类啄食庄稼,保护即将成熟的作物。
二、少数民族特色丰收节日
我国多民族在长期农业生产中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丰收庆典,融合了民族文化与感恩主题。
1. 藏族望果节:绕田祈福的古老仪式
“望”指庄稼,“果”为转圈,是藏族农民欢庆丰收的传统节日。一般在谷物成熟时举行(如江孜、日喀则农历七月中旬, *** 其他地区农历八月),人们穿着盛装,抬着用青稞、麦穗编成的“丰收塔”,举着彩旗,绕着即将收割的田边转圈,祈求丰收;随后举行赛马、射箭、歌舞等活动,载歌载舞庆祝丰收。
2. 傣族新米节:品尝新米的感恩仪式
每年稻谷成熟时(多为农历七八月),傣族会举行“新米节”。节日当天,人们先到田间收割少量新稻,舂成新米,煮成米饭,先供奉祖先和神灵(祈求保佑来年丰收),再邀请亲朋好友品尝新米,表达对自然的感恩;部分地区还会举行剽牛祭祀、泼水祝福等活动。
3. 彝族庆丰节:歌舞欢庆的热闹盛会
广西那坡彝族每年农历十月初十举行“庆丰节”。人们身穿节日盛装,载歌载舞,启封铜鼓(彝族传统乐器),敲锣打鼓,以欢快的节奏表达丰收的喜悦;家家户户准备丰盛的餐宴(如烤全羊、坨坨肉),邀请亲友共享丰收成果。
4. 苗族诺格刹节:母禾与宴饮的团圆节
贵州高寒山区苗族将秋季丰收节日称为“诺格刹”(苗语音译,意为庆丰收)。每年农历十月底或十一月初卯日举行,当天必须收完全部稻谷,收割最后一快稻田时要捆一束特粗的“母禾”(约7000克),挂在屋内第三或第五根横梁上(象征粮食满仓);随后,家家户户宰杀鸡鸭、捕捉鲜鱼,举办丰盛的餐宴,男女老少围坐畅饮,庆祝丰收。
5. 土族纳顿节:最长的狂欢节
土族“纳顿节”(土语意为“游戏”)是庆祝丰收的盛大节日,每年夏季麦收后举行(农历七月十二日至九月十五日),历时63天,被称为“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”。节日期间,活动丰富多彩,包括“轮子秋”(将大板车改装成融秋千、转盘为一体的吊车,青年男女在上面飞旋起舞)、傩舞表演、戏曲演出等,还有传统的“摔跤”“射箭”等体育竞技,男女老幼共同参与,共享丰收欢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