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阳节的故事传说介绍

admin

相传在东汉时期,汝河里出现一只瘟魔,所到之处瘟疫横行、民不聊生。青年桓景为替乡民除害,辞别父母与乡亲,遍访名山拜师学艺,终在东南山拜费长房为师。费长房授他降妖青龙剑与武艺,并在九月初九前嘱他回乡救人,且赠茱萸叶与菊花酒以辟邪。是日,桓景先让乡亲们登高、佩戴茱萸、饮菊花酒,自己则持剑下山与瘟魔激战,最终将瘟魔刺死,自此乡里再无瘟疫。为纪念此事,民间相沿成俗,于每年农历九月初九登高、插茱萸、饮菊花酒,渐成重阳节的重要仪礼。该故事在文献中多有记载,如南朝梁人吴均《续齐谐记》所述,且常被用来解释重阳登高与佩茱萸的由来。

传说二 求寿说与宫廷习俗

重阳求寿的观念,源见西汉刘歆所著《西京杂记》:“九月九日,佩茱萸,食蓬饵,饮菊花酒,云令人长寿。”相传汉高祖刘邦之妃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,其侍女贾佩兰流落民间,仍于每年九月九佩茱萸、食蓬饵、饮菊花酒以辟邪延寿,民间竞相仿效,遂演变为重阳求寿之俗。此说与三国时魏文帝曹丕《九日与钟繇书》中“九为阳数,而日月并应,俗嘉其名,以为宜于长久”之语相互印证,说明古人以“九九”寓“长久”,重九饮宴、求寿之风自汉魏已盛。

重阳节的故事传说介绍

其他起源说法

除上述传说外,学界与民俗中尚有不同源流解释:其一,重阳可追溯至上古祭祀传统,古人以九为阳数,“九九”两阳相重,象征吉祥;并在秋收后祭飨天帝与祖先,以谢恩德。其二,重阳或与古代祭祀“大火”(心宿二)的仪式有关,季秋九月“大火”星隐退,古人行送行仪式,其遗痕可见于后世九月祭祀与相关俗制。其三,亦有传说称与汉代宫中侍女相关,宫中旧俗流入民间,推动了重阳节俗的形成与传播。

传说与习俗的对应

上述传说共同塑造了重阳的核心礼俗:登高避灾、佩戴茱萸、饮菊花酒、祈福求寿与祭祀先人等。唐代诗人王维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“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”,即以登高与插茱萸写尽重阳情思,映证了这些习俗在民间的深远影响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