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琴指法一览表 古琴指法详解

admin

一、右手基本指法(弹弦为主,分内外向)

右手是古琴演奏的“发声核心”,主要负责弹弦出音,基本指法分为内向指法(向身体一侧弹入,如擘、勾)和外向指法(向琴徽一侧弹出,如托、挑),以下是最常用的8种基础指法:

1. 散

古琴指法一览表 古琴指法详解

动作:仅用右手演奏,左手不触弦。

说明:右手弹弦的基本状态,用于弹奏空弦音(如《良宵引》开头的空弦散音)。

2. 托(右手大指向外弹出)

手势:大指自然伸直,用指肚前端(半甲半肉)向琴徽方向拨弦,弹后顺势靠在相邻弦上。

要义:触弦果断,力度适中,避免僵硬(如《阳关三叠》中的托弦)。

3. 擘(右手大指向内弹入)

手势:大指弯曲,用指甲尖向身体方向拨弦,弹后回到原位。

要义:与托呼应,触弦需短促有力,多用于低音区(如《酒狂》中的擘弦)。

4. 抹(右手食指向内弹入)

手势:食指伸直,用指面偏右侧(箕斗处)先肉后甲拨弦,手腕微抬。

要义:动作平滑,力度均匀,是右手基础指法之一(如《关山月》中的抹弦)。

5. 挑(右手食指向外弹出)

手势:食指微屈,用大指甲尖轻抵箕斗,推送食指向琴徽方向拨弦,弹后大指收回。

要义:与抹配合,触弦要“先肉后甲”,避免杂音(如《平沙落雁》中的挑弦)。

6. 勾(右手中指向内弹入)

手势:中指伸直,用指面偏左侧(箕斗处)先肉后甲拨弦,手腕自然放松。

要义:弯曲如“野鸭脖颈”,避免僵硬,多用于中音区(如《梅花三弄》中的勾弦)。

7. 剔(右手中指向外弹出)

手势:中指微屈,用指端向琴徽方向拨弦,手腕微抬。

要义:弯曲适度,触弦果断,力度大于勾(如《潇湘水云》中的剔弦)。

8. 打(右手无名指向内弹入)

手势:无名指伸直,用指面偏左侧(箕斗处)先肉后甲拨弦,手腕固定。

要义:触弦短脆,如“商羊鼓舞”(传说中单腿鸟的跳跃),多用于低音区(如《洞庭秋思》中的打弦)。

9. 摘(右手无名指向外弹出)

手势:无名指微屈,用指端向身体方向拨弦,手腕放松。

要义:与打相反,动作短促,声音清脆(如《忆故人》中的摘弦)。

二、右手组合指法(多指协同)

通过组合基本指法,可产生更丰富的和声或旋律效果:

1. 撮( *** 指法)

分类:小撮(托+勾,弹相邻两弦,如一弦与二弦)、大撮(托+勾,弹间隔两弦,如一弦与三弦)。

要义:两指同时发力,声音整齐,用于强调和声(如《酒狂》中的撮弦)。

2. 泼剌(扫弦指法)

动作:食、中、无名指先向内拂弦(泼),再向外弹出(剌),如“游鱼摆尾”。

要义:扫弦宽广有分寸,用于营造气势(如《流水》中的泼剌)。

3. 打圆(连续音指法)

动作:在两根弦上依次挑、勾、挑、勾,共发出7个声音,如“神龟出水”。

要义:节奏均匀,声音连贯,用于过渡或装饰(如《梅花三弄》中的打圆)。

4. 锁系列(连续拨弦)

短锁:抹→勾→背锁(剔→抹→挑),共5声;

长锁:抹→挑→抹→勾→背锁,共7声;

背锁:剔→抹→挑,共3声。

要义:手指交替灵活,声音紧凑,用于旋律衔接(如《阳关三叠》中的锁)。

5. 轮(单弦连续音)

动作:在同一根弦上依次摘→剔→挑,快速弹出3声。

要义:动作连贯,声音融合,用于单弦旋律(如《忆故人》中的轮指)。

三、左手指法(按弦取音,核心是“音色变化”)

左手负责按弦,通过按音位置(徽位)、力度和技巧,改变弦的振动状态,产生散音(空弦)、按音(实音)、泛音(虚音)三种基本音色,其中按音的变化是古琴音色丰富的关键。

1. 按音基础

大指按弦:用指甲外侧边缘按弦,指节微屈,呈“握鸡蛋”状;

名指按弦:用指端外侧(甲肉相半)按弦,指节自然弯曲;

中指/食指按弦:中指用指端中间,食指用末节指肚,多用于泛音。

2. 走音技巧(滑音)

绰(上滑音):从低于目标音位5毫米处按弦,迅速向右滑动至目标音,如“野雉登木”;

注(下滑音):从高于目标音位5毫米处按弦,迅速向左滑动至目标音,如“幽泉滴露”;

吟(颤音):在按音位上快速左右移动,模拟蝉鸣(如“寒蝉吟秋”),变体有长吟(持久颤)、细吟(小颤);

猱(渐慢颤音):比吟幅度更大,如“号猿升木”,用于增强情感表达。

3. 装饰技巧

撞:右手弹弦后,左手快速撞向音位右方并回位,如“蜻蜓点水”;

进复/退复:按弹后,左手向上(进)或向下(退)滑至指定音位,再回原位,如“来来 *** ”;

分开:同一根弦上,左手带音前进至新音位,停顿后回原位,右手再弹,产生4个音(如《平沙落雁》中的分开)。

四、特殊指法(拓展表现力)

1. 泛音(“粉蝶探花”势)

动作:左手轻点弦上(徽位处),右手同时弹弦,产生清脆的“天籁”音色;

说明:古琴有119个泛音,用于表现空灵意境(如《潇湘水云》中的泛音段落)。

2. 罨(“幽禽啄木”势)

动作:右手不弹,左手用大指、中指或无名指轻叩琴弦,得低沉阴暗音;

说明:用于增加音色层次(如《醉渔唱晚》中的罨弦)。

3. 索铃(“振索鸣铃”势)

动作:左手依次滑过数弦,右手配合轻挑对应弦,如“铃铛串响”;

说明:用于模拟 *** 或装饰旋律(如《梅花三弄》中的索铃)。

你可能想看: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