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琴指法一览表(基础+组合+左右手配合)
一、右手基本指法(以弹弦为主,分内外向)
散音:仅右手弹弦,左手不触弦,得空弦音。
托:右手大指向外弹出(如“虚庭鹤舞”势),触弦果断且松。
擘(劈):右手大指向内弹入(指尖向掌心弯曲),与“托”相反,要求触弦有力。
抹:右手食指向内弹入(指尖先肉后甲),动作平滑,避免急躁。
挑:右手食指向外弹出(大指轻扶食指末节助力),力度适中,音色清亮。
勾:右手中指向内弹入(指肚约1/3处按压琴弦,向后下方自然落下),弯曲如野鸭脖颈,忌生硬。
剔:右手中指向外弹出(末节略弯,充分伸展),幅度大于“勾”,避免触弦过急。
打:右手无名指向内弹入(指尖向前下方),称为“商羊鼓舞”势,触弦短而脆。
摘:右手无名指向外弹出(指甲前端拨弦),与“打”相反,动作短促。
二、右手组合指法(多指协同)
全扶:食、中、名三指依次在同一弦上连抹、连勾,同时发声,如“风送轻云”势。
历(度):右手食指快速依次挑两至三根弦(如“连挑”),节奏均匀,音色融合。
撮:食指挑一弦+中指勾一弦(小撮,相邻弦);或大指托一弦+中指勾一弦(大撮,间隔弦),同时发声,为“飞龙拿云”势;反撮为“擘剔”。
滚:右手名指从七弦至二弦(或六至一)连续摘弦,音连成一片,如“鹭浴盘涡”势。
拂:右手食指从一弦至七弦(或二至六)连续抹弦,与“滚”相反,节奏清晰。
滚拂:先“滚”后“拂”,连接流畅,增强旋律层次感。
轮:右手在同一弦上依次摘、剔、挑,快速连得三声,如“紫蟹傍行”势。
半轮:仅用中指、无名指完成“摘、剔”,为“轮”的简化版。
锁类:
背锁:同一弦上依次剔、抹、挑,共三声,如“鹍鹞翱翔”势;
短锁:先抹勾,再接背锁,共五声;
长锁:先抹挑抹勾,再接背锁,可延长至七声以上。
双弹:同一弦上快速弹“抹勾”(或“剔挑”),如“寒鸦啄雪”势,触弦短而脆。
拨剌:食、中、名三指并拢,先向内“拨”两根弦,再向外“剌”,如“游鱼摆尾”势,力度均匀。
打圆:两根弦上依次挑、勾,再快速重复,共七声,如“神龟出水”势。
三、左手基本指法(以按弦取音为主)
大指按弦:用指甲外侧边缘按弦(半甲半肉),指节微屈,呈“握蛋”状,多用于低音区。
名指按弦:用指端外侧甲肉相交处按弦,自然弯曲,适用于中低音区。
吟:按音后,手指左右小幅摆动,如“寒蝉吟秋”势,有“长吟”(持久)、“细吟”(小幅度)等变体。
猱(náo):按音后,手指大幅上下波动(幅度大于“吟”),如“号猿升木”势,增强音色感染力。
绰:从徽分左方(约5毫米)按弦,向右滑动至本位,得上行滑音,如“野雉登木”势。
注:从徽分右方(约5毫米)按弦,向左滑动至本位,得下行滑音,与“绰”相反。
进复:按音后,向上滑至指定音位,再返回原位,为“前进后返回”势。
上/下:更精确的“进复”,“上”为向右(高音)滑动,“下”为向左(低音)滑动。
分开:同一弦上,左手带音至新徽位,停顿后返回,同时右手再弹一声,得四音。
罨:右手不弹,左手大指/中指轻叩琴弦,得低沉阴暗音,如“幽禽啄木”势。
泛起:左手轻点弦上(徽位处),得泛音,如“粉蝶探花”势,标志泛音段落开始。
四、左右手配合指法
如一:两根弦同时发声(如左手按一弦散音,右手弹另一弦),如“凤鸾合鸣”势。
索铃:左手依次滑过数弦,右手食指同步挑对应弦,双手动作平行,如“振索鸣铃”势。
放合:左手无名指按弦后,向内移动放开,同时右手弹相邻弦,两音结合,如“空谷传声”势。
推出:左手中指按弦后,将弦向外推出,得独特音色,如“白鹇腾踏”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