贴春联:又称贴门对、春贴、对联,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。用红纸书写工整、对偶、简洁的文字,表达对新年的美好愿景(如“新年纳余庆,嘉节号长春”)。每逢春节,家家户户都会精选春联贴于门上,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,这一习俗起于宋代,明代盛行至今。
年夜饭:又称团年饭、年饭,是春节前的重头戏。家人团聚一堂,共享丰盛晚餐,菜品多有吉祥寓意(如北方吃饺子象征“更岁交子”,南方吃年糕寓意“年年高”)。吃年夜饭前需先祭祖,仪式完毕后开饭,象征家庭团圆、来年富足。
压岁钱:又称压祟钱,是长辈派发给晚辈的红包。古代传说压岁钱能“压住邪祟”,保护孩子平安。通常将红包压在晚辈的睡枕下,或直接交给孩子,寓意新一年平平安安、健康成长。
放鞭炮:又称放爆竹,源于古代传说中的“年”兽(怕响、怕红、怕光)。人们通过燃放鞭炮的响声、火光驱邪避瘟,保佑家人平安。如今虽因环保限制,但仍是中国春节更具代表性的热闹习俗之一。
守岁:又称熬年,是除夕夜的重要习俗。家人围坐在一起,通宵不睡,等待新年到来。守岁时会点燃岁火(灯火),寓意“辞旧迎新”“照亮来年”,同时也有“照虚耗”(驱走家中晦气)的说法。
祭祖:中华民族“慎终追远”的传统体现。除夕夜,人们会摆上菜肴、美酒,举行隆重仪式祭拜祖先,感谢先人的恩德;大年初四接灶神(灶王爷从天庭返间,保家宅平安);正月初五迎财神(迎接财神进门,祈求新年财运亨通)。
扫尘:又称打扬尘、大扫除,是春节前的必备工作。全家动手清扫房屋、院落,擦洗器具、衣被,寓意“除陈布新”,将一切“晦气”“霉运”扫出门,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。
贴门神:源于古代“桃符”(刻桃木为人形,挂于门旁驱鬼)。后来演变为贴门神画像,常见的有神荼、郁垒(传说中的鬼王),或秦叔宝、尉迟恭(唐代武将,传说能镇宅护院)。门神贴于大门两侧,寓意“辟邪除灾、迎祥纳福”。
办年货:是春节前的重要准备工作。采购内容包括吃的(鸡鸭鱼肉、糖果零食)、穿的(新衣新帽)、用的(春联、灯笼)、送的礼物(年节礼品)等,统称“年货”。办年货象征“备足福气”,是家人团聚、走亲访友的物质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