万圣夜是在干嘛的节日 有什么传统习俗

admin

万圣夜(Halloween),又称“万圣节前夜”,是西方传统节日“万圣节”(All Saints' Day,11月1日)的前一天(10月31日)。它起源于古代凯尔特人的“萨温节”(Samhain),原本是庆祝秋天结束、冬天来临的节日,后来逐渐演变为融合宗教纪念(纪念所有圣人)与民间狂欢的盛大活动。如今,万圣夜主要流行于美国、不列颠群岛、澳大利亚、加拿大、新西兰等以撒克逊人后裔为主的西方国家,是全球更受欢迎的传统节日之一。

核心传统习俗解析

1. 万圣夜装扮:从“驱鬼”到“狂欢”的演变

万圣夜是在干嘛的节日 有什么传统习俗

古代凯尔特人相信,10月31日是阴阳两界的“缝隙期”,亡灵会重返人间。为了不被恶灵认出或伤害,人们会戴上狰狞的面具、穿上奇装异服(如鬼魂、僵尸、巫婆等),将自己伪装成“非人类”。随着时间推移,这种行为从“避邪”转变为“狂欢”——现代万圣夜的装扮不再局限于恐怖风格,可以是电影明星、超级英雄、动漫角色甚至动物,成为人们释放个性、享受乐趣的重要方式。

2. 不给糖就捣蛋(TrickorTreat):传统与童趣的结合

这一习俗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。当时,村民们相信在万圣夜给亡灵提供食物(如面包、鸡蛋),可以避免被恶灵骚扰。后来,孩子们继承了这一传统,挨家挨户敲门并喊出“Trick or Treat!”(意为“不给糖就捣乱”),主人家则会拿出糖果、巧克力或小礼物回应。如今,“不给糖就捣蛋”已成为万圣夜更具标志性的活动,孩子们通常会穿上化妆服,提着南瓜灯笼(或袋子)走街串巷,收集糖果。

3. 南瓜灯(Jacko'Lantern):驱邪与创意的象征

南瓜灯的传说源于爱尔兰。相传有一个名叫杰克的吝啬鬼,生前戏弄魔鬼,死后既不能进入天堂也不能进入地狱,只能提着一盏用萝卜刻成的灯笼四处游荡。后来,爱尔兰移民将这一传统带到美国,因南瓜更大、更容易雕刻,逐渐取代萝卜成为 *** 原料。人们会在南瓜上刻出恐怖或搞笑的表情(如鬼脸、笑脸),放入蜡烛或LED灯,放置在门口或窗口,既用于驱赶恶灵,也成为万圣夜的标志性装饰。

4. 咬苹果游戏(Bobbing for Apples):传统游戏与占卜

咬苹果游戏是万圣夜派对的经典环节。游戏规则是将苹果漂浮在装满水的大盆中,参与者需用嘴巴咬住苹果(不能用手),谁先咬到即为获胜。这一游戏起源于古罗马时期,当时人们用它来赞颂丰收女神波莫娜(Pomona)。在中世纪欧洲,少女们还会通过这一游戏占卜爱情——据说咬到苹果的方式能预示未来丈夫的模样(如咬到苹果柄代表丈夫会是个温柔的人)。

5. 节日食品:应景与美味的结合

万圣夜的食品多与秋季丰收相关,且造型充满节日氛围:

太妃糖苹果:将苹果插在竹签上,放入太妃糖浆中转动,有时会粘上果仁或巧克力酱,甜脆可口;

南瓜派:美国南方的传统点心,用南瓜泥、鸡蛋、糖和香料制成,口感香甜,是万圣夜的“灵魂美食”;

热苹果西打:将苹果酒加热,加入肉桂、丁香和糖熬煮,酒精挥发后留下浓郁的果香,适合秋冬饮用;

糖果:商店会推出各种鬼怪造型(如南瓜、幽灵、吸血鬼)或万圣夜主题包装(橘色、黑色、棕色)的糖果,深受孩子喜爱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